北宋盛行着谏言-尤其在宋仁宗一朝涌现哪位第一诤臣 (北宋盛行的原因)
北宋盛行着谏言,不仅百官受到台谏监督,皇帝也要受到台谏制约,尤其是在宋仁宗一朝,涌现了诸多因敢于犯颜直谏而名震天下的千古名臣,但是,被誉为,北宋第一诤臣,的却另有其人,那就是蔡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北宋那会儿的政治家、文学家、茶学家,样样都沾边,尤其是书法,简直绝了,跟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说起来这蔡襄,19岁就考中开封府乡试第一名,成了进士,从此就开始了他那敢说敢干、不怕掉脑袋的官场路。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为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到饶州当官,余靖、尹洙、欧阳修也因为替范仲淹说话,跟着一块儿被赶出京城。那时候蔡才25岁,官儿小得很,只是个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人微言轻,连站出来为范仲淹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可他偏不,直接写了首叫《四贤一不肖》的长诗,五首呢!诗里把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夸成“四贤”,把那个诬陷范仲淹的谏官高若讷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是“不肖之徒”。
蔡襄这人吧,文采本来就好,书法更是没得说,整个北宋都数一数二。所以这《四贤一不肖》诗一写出来,立马在京城里传疯了,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抢着抄,简直跟当年洛阳纸贵一个样。
当时还有个事儿,据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里写,连契丹使者都特地跑来买了这诗的刊本,带回辽国,贴在幽州馆里欣赏。后来有个叫张中庸的出使辽朝,一进住处就看见墙上贴着蔡襄这五首长诗。你说这诗火不火?
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总算熬出头了,跟欧阳修、余靖、王素一块儿被任命为谏院谏官。这下可好,有了正经身份,他就能名正言顺地跟皇帝提意见、吐槽了。

《宋史·蔡襄传》里还记载了这么个事儿。庆历四年(1044年),天宝寺着了场大火,里面供着佛牙舍利的灵塔被烧了,整个朝廷和民间都吓得不轻,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宋仁宗一看,赶紧决定把佛牙塔请到宫里供养,说是想表表诚心,顺便消消灾。
蔡襄可不买账,他觉得在宫里重建佛牙塔纯属劳民伤财,立马就上书反对。他说:“陛下您该好好修人事,怎么能光信佛法呢?”这话可够直接的,意思就是灾祸的根儿在皇上您自己,不修人事、光信佛法,这不是本末倒置嘛!他还反问:要是舍利真那么灵,怎么连自己住的塔都护不住?说白了,宫里建塔供舍利?没必要,不行!
要是说直言进谏还算言官的本分,那抗旨不遵可就是蔡襄的独门绝技了。皇佑六年(1054年),后宫里最受宠的张贵妃死了,宋仁宗伤心得不行,追封她为温成皇后,还按最高规格给她办丧事。碑文写好后,宋仁宗点名让蔡襄来写碑文,毕竟他是当时朝里第一书法家啊。
可蔡襄早就对宋仁宗这么厚葬张贵妃有意见,之前劝了好几次都没用,心里正憋着一肚子火呢。这回让他写碑文,他直接当没听见,一口回绝:“这不是我的活儿,不管!不写!”啧,这脾气,就是这么任性,爱咋咋地。

蔡襄这人吧,有点恃才傲物,脾气还特别倔,动不动就直言犯上、抗旨不遵。不过宋仁宗虽然气,气过了还是照样夸他。所以在宋仁宗当皇帝那会儿,蔡襄的官路还算顺,后来还当上了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管着全国的钱袋子,可见宋仁宗多信他。可等宋英宗一继位,蔡襄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按以前的老规矩,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之后,就该升参知政事(副宰相),再往上就能当宰相,到顶了。可宰相韩琦推荐欧阳修和蔡襄一块儿当参知政事时,宋英宗只用了欧阳修。蔡襄心里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京城里已经没他待的地儿了,就自己申请去杭州当官,宋英宗立马答应了。
以前翰林学士想外调,得求好几回皇上才批,这是不成文的规矩。宰相韩琦就纳闷了,问宋英宗:“蔡襄才请一次就批了,这合不合礼数啊?”
宋英宗也挺实在,回答说:“要是蔡襄不再求情,那怎么办?”说白了,他就是怕蔡襄这个老刺头,早听说过这人不好惹。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蔡襄刚到杭州没多久,就郁郁而终了,才56岁。说到底,历朝历代的皇帝里,也就宋仁宗能容得下蔡襄。宋仁宗一不在,蔡襄的时代也就跟着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