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宋朝主要沿袭后周的制度-那么枢密院与三衙有何关系 (宋朝主要沿袭的国家)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史·职官志二,说,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

admin

枢密院是宋代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那时候它跟中书门下分掌文武大权,一个管文一个管武,合起来叫东、西“二府”。

《宋史·职官志二》里提到,宋初沿袭五代的老规矩,设了枢密院,跟中书省对着管文武事,就是“二府”的由来。

再看看《通考·职官考四》,唐末的时候,管军务的差不多都是宦官,枢密使就开始跟宰相分权了。到了五代,换士人当枢密使,这些人都是皇帝的心腹,权力比宰相还大。赵匡胤称帝后,就让宰相专管文事,副宰相帮忙;枢密使专管武事,副使也跟着搭把手。

宋朝主要沿袭后周的制度-那么枢密院与三衙有何关系 (宋朝主要沿袭的国家)(图1)

枢密院的最高长官叫枢密使,有时候也被称为知枢密院事,副手就是枢密副使或者同知枢密院事,下面还有签书枢密院事之类的职位。再往下有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专门负责传达皇帝命令、处理院里的事务,这俩职位通常由武官来干。还有编修官,人数不固定。枢密院主要管兵籍和虎符,要是皇帝点头,就能调动兵马。枢密使的地位比宰相低点,但跟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他们一样,都属于“执政官”。其实枢密使这官职唐太宗时就有了,但那时候的枢密使只管军事情报,由宦官当,五代时还留着这衔儿。宋代为啥把枢密使地位抬这么高、权力给这么大?跟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脱不了关系。

宋时阶级矛盾一开始就挺尖锐的。北宋刚建立没多久,王小波、李顺就起义了。边境那边,契丹、西夏这些政权虎视眈眈,边防压力山大。内忧外患让宋王朝得养一支大军,才能挡住外敌、镇压内乱,所以就得有个强机构管军队,这就是设枢密院的原因。同时,设枢密使还能削弱宰相的权力,也是加强皇权的一招。

元丰改制后,枢密院照样留着。但北宋那会儿,枢密院和中书省的关系挺别扭的。王明清在《挥麈录·后录》里说,枢密使和中书省各自上奏,互相不知道对方说了啥,所以经常产生怀疑。宋神宗时的御史滕达道也吐槽,战事安危的事,中书省主打进攻,枢密使主打防守,这样怎么能赢呢?明显就是互相掣肘,耽误正事。南宋统治者吸取了教训,为了经常打仗,只好把兵权合起来,设了个“平章军国重事”的官。

北宋初年,还是沿袭后周的制度,殿前司和侍卫司管着禁军。但赵匡胤在禁军的人事、编制、部署上,都动了大手术。《长编》卷2记载,建隆二年(961年)一晚上,赵匡胤把帮他夺位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叫来喝酒,喝到差不多,赵匡胤唉声叹气地说,自己当皇帝后整天提心吊胆,还不如当节度使自在。

石守信他们赶紧表忠心,说天命已定,谁敢有二心呢?赵匡胤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们当然没二心,但你们手下人要是贪图富贵,突然给你们披上黄袍,想不当皇帝都不行啊!石守信他们一听,吓得够呛,第二天就称病辞职了。赵匡胤答应给他们优厚待遇,还结成儿女亲家,说这样“君臣之间,两无猜疑”,就把他们调到外地当节度使,脱离军队,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解除石守信他们的军权后,提拔了一批资历浅、好控制的人当禁军将领,但对他们也严加控制,处处防范。

同时,赵匡胤还取消了殿前都点检和副都点检这两个职务,改由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带禁军,合称“三衙”,谁也不归谁管。禁军从此没了统帅,将领们直接听皇帝的。“三衙”长官都指挥使下面,各设副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员。真宗时,废了侍卫两司的都虞候。南宋时,殿前司管殿前各班、直和步、骑各指挥的名籍,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分管马军、步军各指挥的名籍,还负责军队的管理、训练、戍守、升补、赏罚这些事。“三衙”和枢密使的兵权不一样:枢密使有发兵权,但没统兵权;三衙有统兵权,但没发兵权。

宋朝主要沿袭后周的制度-那么枢密院与三衙有何关系 (宋朝主要沿袭的国家)(图1)


上一篇: 宋朝做和尚到底有多难-宋朝做和尚的度牒是什么 (宋朝做和尚到现在多久) 下一篇:为何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作为唐朝后的第一个大统一宋朝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