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是怎样的-宋朝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 (它们的特点和获取方式是什么?)
宋朝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书宋朝的...
宋朝中枢搞了个“二府制”,就是设中书和枢密院这两个机构,一个管文,一个管武,号称“二府”。二府制最核心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说白了,就是皇帝为了把相权攥紧一点,加强自己的权力,搞出来的这么一套。

中书
宋朝的“中书”,就跟唐朝的“中书门下”差不多,就是宰相们上班办公的地方。除了中书,尚书、门下两省虽然名字还在,但早就成了摆设,不是宰相机构了。
宋朝刚建立那会儿,沿袭唐朝后期的制度,宰相的官儿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副相呢,叫“参知政事”。不管是尚书丞、郎,还是三师这些大官,只要加了这两个头衔,就等于当上了宰相或副相。尚书令、侍中、中书令这些三省长官,官儿大位儿高,但经常“缺而不置”,就是没人真当。
到了元丰改制,官儿名儿又变了: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负责侍中的事儿,成了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管中书令的事儿,是次相。名义上恢复三省,实际上跟一省差不多,次相因为兼着中书侍郎,离皇帝更近,方便请示。副相呢,包括门下侍郎、中书侍郎,还有尚书左、右丞。徽宗当皇帝的时候,一度把首相改成“太宰”,次改成“少宰”。
南宋刚建立那会儿,宰相又成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呢,门下侍郎、中书侍郎都改叫“参知政事”,还废了尚书左、右丞这两个官。从宰相的官称就能看出来,三省早就合并成一省了。孝宗的时候,更直接,把“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成左、右丞相,参知政事没变(左、右丞相在唐玄宗时是尚书省长官,宋朝却成了中书的长官)。
宋朝还有些特殊情况,比如蔡京最得势的时候,当过“太师总领三省事”,文彦博、吕公著这些元老,也干过“平章军国重事”或者“同平章军国重事”。南宋的韩侂胄当权时,叫“平章军国事”,没加“重”字,因为加“重”字权力就受限,只能管大事;用“同”字呢,权力又不专一。蔡京、韩侂胄这些名号,说白了就是权臣耍手段,不是宋朝的常规制度。
枢密院这机构,来头也不一般。唐朝时候有左、右内枢密使,都是宦官当的。后来唐朝搞了个枢密院,相当于三省之外又多了一省,枢密使成了宰相之外的“宰相”,纯属多余,就是皇帝专制下宦官专权的产物。唐末朱温掌权前,把宦官杀了,换文人当枢密使,还把枢密使的权限缩小到只管军事。宋朝沿用了五代的制度,也设了专管武事的枢密院和枢密使。这么一来,二府制下,枢密使分了宰相的权,文武分开了;同时,枢密院还抢了兵部的权力,他们自称“本兵”。
枢密
枢密院的官儿名儿,宋初有枢密使、枢密副使,或者叫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还有签书、同签书枢密院事这些。元丰改制的时候,就专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这些官称了。改制时,有人提议把枢密院并到兵部去,神宗不同意,说“祖宗不让兵权归有司,所以专门设官管,互相牵制,怎么能废呢?”所以唯独枢密院保留下来了。而且宋朝规定,枢密使、知枢密院事这些正职,都用文人;副职偶尔用武人,这也太体现他们“重文轻武”的特点了。
两府的分合
宋朝还有个说法叫“宰执”,就是宰相和执政的合称。“宰”就是宰相,比如同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还有南宋的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丞相这些首相次相。“执政”呢,包括副相(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和枢密院的正副长官。
宋朝一开始,中书和枢密院各管各的,一文一武,权力不能捏一块儿,所以宰相不能兼枢密使。后来打西夏,宰相和枢密院长官不通气,指挥打仗不方便,庆历年间就让宰相兼过枢密使。西夏打完了,又恢复原状,没成制度。到了南宋,秦桧、史弥远、贾似道这些权臣,都当过宰相兼枢密使,但还不是固定规矩。宁宗以后,宰相兼枢密使才算成了定制。之前不让兼,就是怕大臣权力太大,威胁皇权。后来权臣兼了俩职,确实让皇权受了不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