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和朱元璋对战长达三年之久-元朝为什么不趁机出兵 (陈友谅和朱元璋大战鄱阳湖)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元朝末年,吏治腐败,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最终发生于至正十一年,1351,的黄河泛滥,成为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索,在长江以北...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一发大水,直接点燃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长江以北有韩山童、刘福通的红巾军,跟元朝死磕;长江以南呢,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这些起义军也闹得风生水起。到后来,起义军里头最牛的,就数陈友谅和朱元璋了。

鄱阳湖水战时朱元璋剧照
为了争天下,陈友谅和朱元璋掐了整整三年,打了好几场大仗。说起来挺纳闷的,他俩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尤其是鄱阳湖那场大战,按理说元朝人该趁机出手啊,当个“渔翁”多好,为啥愣是没动静呢?
01 元军主力消耗
其实啊,从元朝那边想,不是不想出手,实在是实力不允许,主力早就打光了。
虽然最后是朱元璋打进大都,灭了元朝,但真正跟元朝死磕的,其实是韩山童和刘福通的红巾军。

刘福通剧照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元朝征民工治黄河,韩山童、刘福通第一个跳出来,掀起了起义大潮。
刘福通的红巾军占了颍州,接着杀进河南,南边地盘很快全拿下了,这就等于直接捅到了元朝统治的心窝子。
所以元朝前期死磕的都是红巾军,可刘福通指挥得力,元朝那边节节败退。到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军主将赫斯虎赤、巩卜班、帖木儿全被打趴下,30万元军主力基本交代在这儿了。
红巾军剧照
一直到1357年,元朝才勉强压住红巾军的起义,中间还丢了汴梁,主力被北方红巾军揍得够呛。这就是为啥陈友谅和朱元璋掐架时,元朝只能干瞪眼的客观原因。
02 元人内部斗争
除了实力不行,主观上元朝自己家里也乱成一锅粥,根本腾不出手来管起义军。
元朝后期,主力军打没了,只能靠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这两支地主武装平叛。结果这俩没怎么打起义军,自己先干上了。最后察罕帖木儿被杀,他养子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和旧部李思齐又掐起来了,王保保忙着整合内部,哪有空管南边的事。

元军剧照
更麻烦的是,元顺帝和太子爱猷识理答腊也斗得不可开交。奇皇后和太子觉得元顺帝太废物,想把他踹下去自己上。结果元顺帝虽然昏,但对皇位不含糊,直接怼回去:“我头发还没白,牙还没掉呢,就嫌我老?”(《元史》)父子俩为了皇位,先是把支持顺帝的大臣全清了,太子还跑路了,后来孛罗帖木儿和顺帝又为皇位打了起来。

元顺帝剧照
不巧的是,元朝内斗最狠的时候,正好赶上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死磕,就算他们看出这是“两虎相争”的好机会,也没力气出兵捡便宜了。
03 巧避元军锋芒
再从起义军这边看,朱元璋和陈友谅能躲过元军主力,张士诚可是功不可没。
朱元璋早就定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所以虽然招兵买马、占地盘,但一直没像张士诚那样急着称王,名义上还归韩林儿的红巾军管。陈友谅呢,1355年才加入徐寿辉的红巾军,两年后才自己说了算。

陈友谅剧照
元军也不是没打过南方起义军。至正十三年(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称帝,国号周,还占了江浙那些富得流油的地方。于是元朝宰相脱脱带着百万大军去打他,围了高邮仨月,眼看城要破了,脱脱因为内斗被撤职,只能遗憾撤兵。

张士诚剧照(左)
在元朝看来,张士诚不仅称帝造反,还占了他们的钱袋子(江浙赋税重地),所以主力一直盯着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则躲得远远的。这次南征之后,元军元气大伤,对南边的起义军,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鄱阳湖大战后,朱元璋干掉了最大的对手陈友谅,元朝就这么错过了平乱的最好时机。紧接着朱元璋统一了南方,没多久就北伐,最后得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