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最后为什么还要反清-吴三桂投降清朝后坐上平西王之位 (吴三桂最后为什么打不败清廷)
对吴三桂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吴三桂反清,表面上的口号是,兴明讨虏,,但谁信谁是傻子,朱家宗室被他杀了多少,这会出来装忠臣义士了?骗鬼呢,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欲做...
吴三桂反清,打的是“兴明讨虏”的旗号,但谁信啊?朱家宗室被他砍了多少回,这会儿突然跳出来当忠臣义士?骗鬼呢。真正的原因就一个:想当奴才,当不成了。
说白了,只要满清对他稍微宽容点,吴三桂恨不得天天跪地上喊主子。可康熙压根没拿他们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当自己人,视作眼中钉、肉中刺,还没亲政就琢磨着撤三藩。
站在康熙的角度,这三藩不撤不行啊。首先,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都是汉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道理康熙门儿清。再说满人少、汉人多,他怎么可能放心把地盘和兵权交给汉人?
其次,吴三桂占着云南,尚可喜占着广东,耿精忠占着福建,朝廷的话在那儿根本不好使,跟国中之国似的,中央集权全扯淡了。但凡有点眼光的君主,都容不下这事儿。
对有雄心的康熙来说,这三人就跟三座大山似的,压得他喘不过气,不搬走晚上都睡不着觉。
说真的,吴三桂他们哪来的自信啊?满洲那些老牌王爷都没这待遇,他们一个汉人降将,还真以为能当土皇帝?这不是没数嘛。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功臣的老剧本,吴三桂这种背叛过明朝的处境更尴尬。从一开始就注定被满清用完就扔,他要能夹起尾巴做人,说不定还能保条命。可他投降满清,不就是为了满门富贵?怎么可能放弃权位去过平淡日子?
这么一来,康熙举起屠刀也不奇怪了。
吴三桂杀了南明永历帝后,清朝就开始动手了。康熙二年,清廷说云贵军事结束了,直接收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削他的军权。
政治上更狠,“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说白了就是以前云南官员升迁任免,吴三桂自己说了算,现在不行了,得归吏部管。这本来就该这样,大一统王朝哪有地方官自己管人事的道理?
但搁吴三桂这儿,这就是削藩的前兆。这时候他要反,满清刚站稳脚跟,人心没归顺,说不定真能成事。可他没反,说明他还是想当满清的奴才。
当然啦,当奴才不是目的,通过当奴才从满清那儿捞好处才是根本。利益一受损,奴才也得跟主子闹脾气。
康熙六年,吴三桂想试探朝廷,就假惺惺上疏说要把云南贵州的事务交出去。结果清廷想都没想,立刻同意了,还把司法特权也收了。以前他手下人犯了罪,他说了算,现在不行了,得归朝廷管。
这也正常啊。人事权、司法权都是战时的临时政策,哪能一直有?吴三桂投降满清,该懂这个道理。他却既想当奴才,又想搞特殊待遇。
满清这么对他,他还不信邪,搞“构衅苗蛮,借事用兵”,说白了就是故意挑事打苗人,好跟朝廷要粮饷。这招拥兵自重,这时候用也太幼稚了,除了让满清更铁了心削藩,屁用没有。
康熙十二年,康熙逮着机会了。平南王尚可喜说老了要回辽东,康熙立马让他挪地方。耿精忠一看不对劲,试探着上疏说撤藩,康熙也同意了。吴三桂没办法,也跟着假惺惺请撤藩。
吴三桂还以为自己的功劳大,康熙肯定舍不得他呢,结果人家压根没犹豫,直接派人去云南办撤藩。康熙心里想的是:“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先下手为强。”从这话就能看出,康熙就没信过吴三桂,早料到他得反,不如先动手。
不得不说,康熙比吴三桂有魄力多了。
这时候吴三桂才明白,自己的荣华富贵、小命都悬了,再忍下去就是毒酒赐死或者抄家灭族,干脆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