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刘娥的-垂帘听政-宋仁宗尚且年幼-具体要怎么操作 (刘娥最后垂帘听政了吗)
刘娥开创了垂帘听政的先河,在她之前并没有这个先例,那么刘娥是如何垂帘听政的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代士人以史为鉴,唐朝因为后妃干政,导致朝政紊乱,宋朝的官员又怎能不惧...
宋朝的士大夫们看着唐朝的历史,后妃干政把朝政搞得一塌糊涂,心里对刘娥这位既有手段又有经验的养母,能不犯嘀咕?她要怎么听政,就成了个头疼事。

而且宋朝以前,哪有太后听政的先例啊?宋真宗一走,仁宗还是个小娃娃,总得有人辅政。刘娥之前就帮着管过事,经验足,自然成了不二之选。可“垂帘听政”这事儿,到底该咋整?
刘娥手握皇权,之前替真宗管过事,上手倒不难。但她是女人,跟朝堂上的大臣们打交道,总归有诸多不便。这时候,能自由在宫里宫外跑的宦官,就有了机会。可宦官权力一大,历史上多少朝国因此完蛋?怎么避免宦官干政,又是个事儿。
雷允恭是个宦官,管着入内内班院,能进出禁宫,在刘太后垂帘时就成了关键人物。他相当于大臣和太后之间的传话筒,能结交大臣、内外通消息。其实宦官能不能掌权,全看刘太后怎么处理“军国大事兼权”这事儿。
毕竟是宋朝第一个垂帘的太后,以前没这规矩,仪式制度上有点捉襟见肘。但事儿不能不办,大臣们几次请奏后,刘娥还是得开始垂帘。具体咋听政?大家想法不一样。
王曾提议学东汉,五天去承明殿上一次朝,皇帝坐左边,太后坐右边,前面垂个帘子,听大臣们汇报。
丁谓呢,心里打着小算盘,想自己把大权攥手里,就建议皇帝每月初一、十五才见群臣,重要事让太后和皇帝召宰辅商量,小事全让雷允恭传给太后直接处理。
丁谓这招,其实把太后的地位抬得比皇帝还高。皇帝参与的政务少,小事太后定,大事还得跟太后、宰辅商量,一个月见大臣就两次,这不就是太后主事儿嘛。
王曾当时就不同意,觉得这样宦官权力太大了,两宫和宰辅中间隔着个宦官,早晚得出乱子。可丁谓压根没理他。
王曾就上奏刘娥:“宋朝是太祖、太宗、真宗的天下,不是您太后的天下,为啥要让皇帝和太后两边管不同的政务?这不仅隔开了皇帝和大臣,还把奏事权交给宦官,这不是要天下大乱的节奏吗?”
结果呢?刘娥为了多抓点政事,还是选了丁谓的建议。
实际上,丁谓和雷允恭早勾结上了。所以丁谓比其他辅政大臣权力大,还能提前知道政务机密。
后来朝堂就这么定了:“三月庚寅,初御崇德殿听朝。皇太后设幄次于承明殿,垂帘以见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