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骑兵的优缺点是什么-步兵为什么会畏惧骑兵 (古代骑兵的优势)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步兵和骑兵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古代战争中一支拥有强大骑兵部队的军队将会很容易占据战场上的主动权,原因无他,速度快,我国历史上中原国家第1...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古代战场上,谁要是能拉出一支骑兵大军,那基本就握住了战场的主动权。
说白了,就一个字:快!
中原国家正经开始琢磨骑兵,得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赵武灵王时期。那时候北边的游牧民族早就靠着骑兵横着走了,可赵国还是个农业国,士兵打仗主要靠车兵和步兵。结果一跟草原骑兵对上,人家骑射战术耍得溜,赵国那笨重的车兵步兵根本招架不住,被动得不行。
赵武灵王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光靠自己那套不行,得跟北边游牧民族学,搞骑兵部队,才能扭转跟他们打仗的劣势。
这么着,赵国成了战国七雄里头最早整出大规模骑兵的国家,后来也成了能跟秦国掰手腕的强国。

战场上,骑兵能嗖地一下冲到地方打,打不赢也能嗖地一下撤,没骑兵的话,打赢了都追不上敌人,扩大不了战果。
骑兵还能天天骚扰步兵,让步兵提心吊胆。步兵为了防着骑兵突袭,得一直绷着根弦,时间长了身体扛不住,心理也崩溃,战斗力直线下降,一露破绽,骑兵立马就能冲上去咬一口。
更别提,步兵根本摸不清骑兵到底在哪、要干嘛。
刘邦统一天下后,带着32万大军北上打匈奴,一开始赢了几场,可压根不知道匈奴主力在哪,结果在白登让人家包了饺子。要当时他有支骑兵去探探路,也不至于这么狼狈。
当然,骑兵也不是万能的,毛病也不少。

首先就是贵。训练骑兵可不是闹着玩的,士兵得天天练马上功夫,这可比步兵训练费劲多了,时间得多花好几倍。而且训练条件要求高,没点家底根本整不起。
骑兵得找大地方练队形,步兵倒好,随便块空地就能练队列、练刺杀,田间地头都能当训练场,种地的农民谁还没两下子庄稼把式呢。
马也娇贵得很,不是什么马都能当战马。为啥战国中期骑兵才在战场上露头?因为那时候养马技术上来了,马长得更大,跑得更快,更有劲儿,能跑远路,也能在战场上撑久。
养战马更费劲,战马得吃精饲料,中原骑兵的马草料里都得掺豆子或者小米,一匹马吃的粮食顶好几个普通士兵。而且马比人还容易生病,漠北之战汉军打赢了,结果战马损失了70%,比士兵伤亡大多了。
还好这场仗打得漂亮,战马能从匈奴那儿抢,不然北伐的骑兵打完仗,大部分人得走着回来。

就算马不生病,长时间行军打仗也容易掉膘。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骑兵要是跟步兵走得一样快,步兵没事,马就得瘦成皮包骨头,别说冲锋了,人都驮不动了。
所以平时打仗的马,行军时都不怎么带东西,骑兵骑那种专门跑长途的马转移,打起仗再换自己的战马。或者像北边游牧民族那样,一人好几匹马,轮流骑,保证马状态还行。
不过除了天生放牧的,欧洲亚洲那些农耕国家,很难搞出大规模骑兵,骑兵数量总比步兵少一大截。
虽然骑兵成本高得吓人,但战斗力摆在那,哪个想有点作为的国家不眼馋?谁不愿意砸资源养骑兵呢?
咱们历史上,除了宋朝自己作死废了饶州那些马场,秦汉隋唐元明清哪个不重视马政?都想保证自己有支能打的骑兵。
里头数汉朝最上心。白登之围让汉朝彻底明白,步兵打骑兵有多吃亏,所以拼命搞马政。
朝廷不光自己养马,还鼓励老百姓养,汉文帝时候甚至规定养马能顶徭役。民间养马的风气一下就起来了,很多人开始学骑马射箭,这就给搞骑兵备下了兵源。
到汉武帝时期,终于能凑出十万级别的骑兵出去打仗了。

从那以后,汉匈攻守之势逆转,战场从汉朝境内挪到了匈奴地盘,匈奴人再也没法安安稳稳放牧,被汉军追着打,到处跑。
最后在汉朝的猛锤下低头称臣,汉朝“强汉”的名号也就这么打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