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影响了北宋历史-一书生在皇宫外喊冤 (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政治时对政策的解读)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三月的一天,东京开封的皇宫门前一阵喧哗,一位书生挥动手中的木槌,奋力敲击着一面大鼓,同时高声喊冤,声震宫阙,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胆大包天的书生,居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古代历史,长达...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三月,东京开封皇宫门口突然一阵大动静——有个书生抡着木槌,“咚咚咚”猛敲一面大鼓,还扯着嗓子喊冤,声音大得整个宫阙都听得见。谁能想到,这位胆大的书生,居然往后影响了中国历史快一千年!这背后到底藏着啥故事?咱今天就唠唠。
一、书生落第
这书生叫徐士廉,本来是来参加会试的,结果没考上。徐士廉心里那叫一个憋屈,觉得自己明明有才,凭啥被刷下来?一气之下,他决定“告御状”!魏晋那会儿就有规矩,在宫门口设个“登闻鼓”,有冤情的就能敲,直接找皇帝说理去。
北宋的登闻鼓就在皇宫正门宣德门外,徐士廉直接跑那儿,“咚咚咚”敲了起来。当时的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听说有人敲登闻鼓,立马召见了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徐士廉直接指着主考官李昉鼻子骂:“他收受贿赂,录取的人根本不靠谱!”

二、皇帝调查
徐士廉这么一闹,赵匡胤心里也犯嘀咕。为啥呢?就在这之前,新科进士进宫谢恩,赵匡胤就瞅着不对劲——有个叫武济川的进士,长得不咋地,说话还磕巴,当场就被他给撵回去了。更巧的是,这武济川跟李昉是老乡。
赵匡胤赶紧把翰林学士卢多逊叫来问,卢多逊本来就跟李昉不对付,立马接话:“哦,这事儿我好像也听说了。”这下赵匡胤更坐不住了,下令:把这次没考上的书生全叫来,重新考!
先是把三百多个落第书生的名单报上来,挑出一百九十五人,加上徐士廉他们,每人发纸笔,单独考诗赋。最后,赵匡胤亲自跑到讲武殿监考,当场判卷,公布谁考上了。
三、殿试定型
这第二次考试,徐士廉总算争了口气,考中了进士,榜上有名。赵匡胤也没客气,直接把李昉降成太常少卿,其他考官也跟着挨了罚。最后他还放话:“以前考上的人,好多都是有权有势家的孩子,把寒门学子的路都堵死了,像什么话!现在我亲自来考,谁行谁不行,我说了算,以前那些毛病全改了!”
本来科举里有乡试、会试、殿试三关,但在赵匡胤之前,殿试就是走个形式,皇帝不一定亲自考。徐士廉这么一闹,赵匡胤直接把殿试给固定下来了,后面的朝代都跟着学,这一影响,就是好几百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