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科举乡试之后-为新科举人而设的宴会叫什么 (古代在科举乡镇的官职)
现在的学生高考之后,都会参加各种升学宴,甚至都有点应接不暇,而古代的学子在科举中榜之后同样也会宴请自己的老师以及同学,那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古代乡试后为新科举人而设的宴会叫什么,正所谓,呦呦鹿鸣,食野...
现在学生高考完,升学宴一场接一场,忙得脚不沾地。古代科举放榜后,学子们也会请老师同学吃饭,那乡试考中举人后,这场宴会叫啥呢?
这宴会有个挺雅的名字,叫鹿鸣宴。唐朝就有了,明清还一直办着。《新唐书》里说,一般是放榜第二天办,宴会上会奏《诗经》里的《小雅·鹿鸣》,所以得了这名儿,其实是从周代的礼仪演变来的。
唐朝的鹿鸣宴可比周代排场大多了,讲究长幼尊卑,还带着教化天下的意思,统治者和读书人都喜欢。宋朝更流行,文人写的诗会被记下来,在圈子里传。后来啊,宴席上真上了鹿肉,这下“鹿鸣宴”算是名副其实了。
除了庆祝,鹿鸣宴还有送行和打气的意思。举人下一个目标是考进士,这是当大官的敲门砖。地方官也会趁机拉拢举人——万一以后有谁成了进士,就算忘了别人,也不会忘了这个举荐过自己的父母官嘛。
鹿在古代是仙兽,南极仙翁旁边就站着一只,古人觉得鹿是难得的人才,“鸣”又有天赐的意思,所以“鹿鸣”就成了天赐之才的代名词,天子都看重。而且鹿和“禄”同音,升官发财嘛,考中举人就是入“禄”的第一步,所以虽然有点功利,但“鹿鸣”这名字听着就雅,就这么叫开了。
最后附上苏轼的《鹿鸣宴》,感受下当时的场面:
连骑匆匆画鼓喧,喜君新夺锦标还。金罍浮菊催开宴,红蕊将春待入关。他日曾陪探禹穴,白头重见赋南山。何时共乐升平事,风月笙箫一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