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很少出现权臣谋权篡位的现象-为什么宋朝之后 (很少出现权臣的人)

你真的了解宋朝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宋朝以前,几乎每个朝代都经历过权臣篡位,有的还能及时补救,例如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有的则被篡权成功,像是曹操和司马懿,权臣篡位其实对于一个稳定的...

admin

宋朝以前,几乎每个朝代都闹过权臣篡位这事儿。有的能补救,比如东汉刘秀;有的直接成了,像曹操、司马懿。权臣篡位对稳定朝代真不是好事,除非皇帝太无能,搞得民不聊生,不然新上位的人开新朝代,中原得更动荡。不过这事儿到宋朝后,几乎就没了,为啥呢?到底用什么法子拦住了权臣?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朝代更替就那几种:外族入侵、农民起义、大臣篡位、武将造反。最常见的就是权臣篡位和手握重兵的将军、藩镇拥兵自立。五代十国才五十三年,换了五姓十四个皇帝,绝大多数都是手下大将拥兵自重,最后取而代之。可宋朝以后,再没见过权臣篡位了,这奇不奇怪?

很少出现权臣谋权篡位的现象-为什么宋朝之后 (很少出现权臣的人)(图1)

北宋赵匡胤也是用最直接的法子替了后周柴宗训,建了大宋。平定天下后,他特在意这事儿,就怕历史重演。宋太祖刚建国,为了加强皇权和稳住军事阶层,决定搞中央集权,防将领夺权。建隆二年七月,他搞了个“杯酒释兵权”,把武官的军权收了。禁军领导机构改成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管着。

宋朝在中央设了枢密院管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谁都不能过问。但枢密院能发兵,不能直接统军,这就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了。而且宋朝老换统兵将领,怕军队里出个人势力。打仗时,战区司令都让文官或太监当,改战略还得皇帝点头。这么一来,军队的选练、建置、驻守、出征、行军、作战,所有权力都攥皇帝手里了。

很少出现权臣谋权篡位的现象-为什么宋朝之后 (很少出现权臣的人)(图1)

再加上宋朝的文官制度,军首长让文官当,地方兵权还老调动,所以宋代的权臣没牢靠军权,形不成篡权的实力。像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陆秀夫这些人,朝廷上话语权是大点,但对君权真没啥威胁。

宋以后,总结历史教训,慢慢形成这么个路线:皇帝越来越集权,大臣越来越分权。把一个个有“狼性”的大臣,框在制度格子里,变成“小白兔”。往后看,唐是中国皇权高峰,唐后皇权就衰落了。中华文明从扩张走向内敛,到明朝,居然搞出九边北方防御体系,这比清朝可差远了。

很少出现权臣谋权篡位的现象-为什么宋朝之后 (很少出现权臣的人)(图1)

另外,宋明理学兴起来,从思想上加强了皇权的“神圣不可动摇”,扩大了皇权的代表性,让皇权成了民族、国家的代表。尤其明清时期,日常生活里居然用“我朝”,可见民众被麻痹成天然的“拦路石”,这时候的人只能起义,不敢篡位了。


上一篇: 宋朝军事薄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宋朝军事薄弱的原因) 下一篇:让世人感动的爱情故事-宋真宗赵恒与章献明肃皇后的不离不弃 (让世人感动的故事)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