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范仲淹的历史评价怎么样?-宋朝词人范仲淹简介 (后世对范仲淹的评价有哪些)
宋朝词人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人物评价怎么样?范仲淹生平经历是怎样的?范仲淹最后是怎么死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那会儿挺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小时候命挺苦,爹走得早,妈妈后来改嫁到长山朱家,他就跟着继父,改名叫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这哥们儿苦读终于考中了进士,被派到广德军当司理参军,管点官司的事儿。等有了俸禄,他把妈妈接过来奉养,又改回了本名范仲淹。后来当过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这些官,就因为说话太直,老是被贬。
康定元年(1040年),他和韩琦一块儿在陕西当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搞了个“屯田久守”的策,西北边防稳住了不少。庆历三年(1043年),他当了参知政事,搞了场“庆历新政”,结果没多久新政失败了,他又被赶出京城,先后在邠州、邓州、杭州、青州当官。皇佑四年(1052年),他改去颍州当知州,当时已经病得不行了,还是硬撑着去上任,半路上在徐州就没了,享年六十四岁。死后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大家都叫他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祖上其实是唐朝宰相范履冰,老家在邠州。他高祖范隋,唐朝懿宗时跑到江南,当了个丽水县丞,后来中原乱了,就在吴县(现在苏州)定居了。五代的时候,他爷爷和爸爸都在吴越国当官,爸爸范墉早先也在吴越那儿混。宋朝一建国,范墉跟着吴越王钱俶投降了宋朝,当上了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秋天,范仲淹就出生在徐州节度掌书记的官舍里。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病死在任上,妈妈谢氏穷得叮当响,只能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给了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跟着姓了朱,叫朱说(yu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知道了自个儿身世,心里挺难受,干脆辞别妈妈,跑到南都应天府(现在河南商丘)去上学,拜了戚同文当老师。苦读好几年,他差不多把儒家经典都摸透了,心里还老想着要兼济天下。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用“朱说”这个名字考中了进士,从个穷书生成了官,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九品小官,管管诉讼案件。有了朝廷发的工资,他就把妈妈接过来一起住。天禧元年(1017年),因为他办案子清廉、刚正不阿,升成了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这时候他才认祖归宗,改回范仲淹这个名字(也有人说,是天圣六年-1028年,他给妈妈守丧之后才改的)。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到泰州西溪当盐仓监,负责管淮盐的储存和运输。西溪挨着黄海,唐朝李承修的海堤年久失修,好多地方都塌了,海水倒灌进来,盐碱地一片,老百姓日子苦得很。范仲淹就写信给江淮漕运张纶,说赶紧沿海修堤,把海堤给修起来。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把这事上报朝廷,仁宗就让范仲淹当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堤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他妈妈谢氏病死了,范仲淹辞了官回家守丧,修堤的事就交给张纶接着弄完了。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给妈妈守丧,住在南京应天府。当时晏殊是南京留守、知应天府,听说范仲淹有本事,就请他去府学当老师,管管应天书院的教学。范仲淹当教务期间,自己特努力,给学生做榜样,还提倡多聊聊时事政治。每次说到国家大事,他都激动得很,不顾一切地侃侃而谈。那时候士大夫们开始讲究矫正风气、严于律己、崇尚品德,就是从范仲淹这儿开始的,书院的风气也变了不少,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给朝廷上了一篇万言书《上执政书》,说要改革吏治,裁掉多余的官员,安抚好将军们。宰相王曾看了这篇万言书,赞不绝口。晏殊当时在枢密院,王曾就拼命推荐范仲淹,晏殊于是跟仁宗说了范仲淹以前的政绩。十二月,仁宗把范仲淹叫到京城,让他当秘阁校理,负责整理校对皇家图书。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还在掌权。冬至那天,仁宗准备带着百官在会庆殿给太后祝寿。范仲淹觉得这事儿搞混了家里的礼和国家的礼,就上书给仁宗说:“皇帝有孝顺长辈的道理,但没有给臣下行礼的规矩;要是想尽孝,在宫里按家人礼节来就行,要是和百官一块儿朝拜太后,反倒显得皇上没威严。”劝仁宗别去祝寿。奏报送到宫里,没回音。范仲淹又给太后写了封信,让她把政权还给仁宗。信送进去,还是石沉大海。
晏殊听说范仲淹上了疏,吓得不行,说他太莽撞,不光自己仕途完蛋,还得连累推荐他的人。范仲淹据理力争,还写了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回去,详细说了自己为啥这么做,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就得说真话、做正事,不能阿谀奉承。对朝廷社稷有好处的事,必须秉公直言,就算杀头也不怕。”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开京城,被任命为河中府通判;第二年,调到陈州当通判。范仲淹虽然离京城远了,还是改不了忧国忧民的毛病,这期间老上书议论政事。朝廷想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觉得“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别建;管吏治方面,他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员,还多次上书说皇帝直接下令授官不是太平年头的政策;又说不能取消职田,因为“官吏吃不饱,清廉的也变贪了,还怎么教化百姓”。范仲淹的这些奏章虽然朝廷没听,但他的忠心把仁宗打动了。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死了,仁宗开始亲政,把范仲淹叫回京城,拜为右司谏。当时大臣们都在议论太后掌权时的过错,范仲淹却觉得太后虽然掌权多年,但也有养育仁宗的功劳,建议朝廷别太张扬太后的过失,成全她的美德。仁宗听了,下令朝廷内外不准随便议论太后的事。仁宗因为刘太后刚死,想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觉得老立太后,显得皇上不能亲自执政。仁宗采纳了,没给太后加册封的名号,但称呼没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到处都是,江淮和京东一带特别严重。为了稳住民心,范仲淹请朝廷派人去视察灾情,仁宗没理他。范仲淹就质问仁宗:“要是宫里半天没饭吃,陛下您该怎么办?”仁宗这才醒悟,派范仲淹去安抚灾民。范仲淹到了灾区,打开粮仓救济百姓,还把灾民吃的野草带回朝廷,让宫里的贵戚们看看,让他们别那么奢侈。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到邓州上任,重修了览秀亭、建了春风阁、造了百花洲,还办了个花洲书院,有空就去书院讲课,邓州的文化风气一下子好了起来。当时尹洙被贬到筠州,病得很重,范仲淹就把尹洙接到邓州来养病。庆历八年(1048年),朝廷下诏让范仲淹去知荆南府,邓州的百姓舍不得他走,范仲淹自己也喜欢邓州,就上书请求留任。他在邓州待了三年,老百姓安居乐业,那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还有好多诗文,都是在这时候写的。

皇佑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到杭州当知州。家里人以为他想退休了,商量着给他买块田养老,范仲淹严词拒绝了。十月,他自己掏钱买了千亩良田,让他弟弟找靠谱的人经营,收入一分钱不拿,成立了范氏义庄,给范家的后代们送粮食,还资助婚丧嫁娶这些事。皇佑三年(1051年),升成了户部侍郎,调到青州当知州,结果冬天太冷,病得更重了,请求去颍州。
皇佑四年(1052年),朝廷让他去颍州当知州,范仲淹带病上任,走到徐州的时候,人就不在了,享年六十四岁。十二月,葬在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仁宗亲笔写了“褒贤之碑”,追赠他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范仲淹当官政绩好,文学也厉害,他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还有那些有骨气的节操,对后来影响特别大。有《范文正公文集》留了下来。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里称他为“一世之师”。不过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评范仲淹“喜欢扩大名声,结交朋友,搞小团体,把风气带坏了”。
范仲淹这人“文武双全”“脑子特别好”,不管是在朝里当官,还是出去带兵守边疆,都是国家安危的关键人物。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的改进,让西边的边防稳定了好久;他搞的庆历新政,虽然只搞了一年,却开了北宋改革的头,成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就算当地方官,他也尽心尽力,鞠躬尽瘁。范仲淹不光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厉害的文学家、教育家。
作为宋学的开山鼻祖、读书人的领袖,他带了个好头,写文章、谈政事,都讲究儒家的仁义;还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一辈子都在传道授业,培养推荐人才;到了晚年“连块地都没有”,居无定所,临终的《遗表》里一句私事都没提。他提倡的“先忧后乐”精神和有骨气的节操,给儒家思想里的进取精神立了个新标杆,是中华文明里特别闪亮的精神财富。到现在,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大家都好好保护着,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