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真的很强大吗-唐朝和宋朝为何都没有打下来 (大理国怎么来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大理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大理国的前身是南诏国,唐玄宗时期有个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数次派兵攻打南诏,都没打下来,所以到宋太祖时期,兵临大理边境,没敢去打,但...
今天聊聊大理国,这个在西南边陲晃悠了好几百年的小国。它前身是南诏国,唐玄宗那会儿,南诏跟唐朝闹得挺僵,据说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儿,唐朝几次派兵去打,愣是没啃下来。到了宋太祖时期,兵都压到大理边境了,结果也没敢动手。但你猜怎么着?其实大理真没多强。
宋挥玉斧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宋朝。965年,宋朝大将王全斌攻破了后蜀,这下蜀国边境就跟大理接壤了。王全斌立功立上头了,赶紧献上一张云南地图,意思还不明显吗?想接着打大理,再立一功。
宋太祖瞅着地图,琢磨了半天,顺手抄起一把玉斧,对着地图上的大渡河“唰”地一下划过去,说:“这河那边,咱不管了。”
“宋初乾德三年(965年),王会斌平蜀,以图来上。议者欲引兵威服越南(今四川凉山州)。艺祖(宋太祖赵匡胤)以玉斧画此河曰:‘外此吾不有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说白了,就是到此为止,大渡河成了宋朝和大理的边界线。
这个故事后来就叫“宋挥玉斧”,也叫“玉斧划界”。
《昆明大观楼长联》的下联里还提了这事儿: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宋太祖为啥不打大理呢?主要是俩原因。
一个跟两国“前世”有关。大理前身是南诏,宋朝前身是唐朝,当年唐朝和南诏那梁子,结得挺深。
再一个,宋朝刚建立那会儿,北方有契丹这个大敌盯着,南方还有南汉、南唐、吴越一堆小国没收拾完,自顾不暇呢。加上大理国皇帝当时还主动写信给宋朝,想搞好关系,所以整个宋朝时期,跟大理其实处得还行。

冲冠一怒为红颜
得往前捯饬到公元750年,唐玄宗时期,那时候大理国还没影子,南诏国正红火呢。
南诏国王阁罗凤带着老婆去拜见唐朝的云南总督张虔陀,结果这张虔陀不是个东西,不仅调戏阁罗凤的老婆,还私下跟阁罗凤要钱要物。阁罗凤没满足他,他就背后告黑状,说南诏要造反。
阁罗凤当时就火了,回去带着人就把张虔陀给宰了。
旧事,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恶。阁罗凤忿怨,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时天宝九年也。————《旧唐书》
虽然杀了张虔陀,但阁罗凤没想跟唐朝彻底掰,赶紧上书跟唐玄宗解释:我也是被逼的,都怪张虔陀太欺负人。

可那时候唐朝还算盛世,大臣们想立功,唐玄宗估计也觉得“打狗还得看主人”,决定出兵打南诏。
公元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带兵打南诏,被打得大败而归。
公元754年,杨国忠又请缨伐南诏,主帅李宓跟阁罗凤还是好朋友呢,结果不仅自己要带兵打老友,五个儿子也被拉来一起上阵,最后全军覆没,死伤惨重。这一下直接把唐朝国力拖垮了,后来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直到779年,唐德宗上台,暂时消停了点,又打南诏,虽然赢了南诏和吐蕃的联军,但啥便宜没占到。

大理或者南诏强在哪儿
大理国先不说,毕竟宋朝真没跟它打起来。
当年的南诏其实也不算多强,能几次打退唐朝,主要是俩招儿。
第一,南诏跟吐蕃绑定了,俩一块儿对付唐朝,硬刚肯定吃亏。

第二,地理环境太要命了。大山、瘴气、毒虫这些东西,唐兵还没走到南诏腹地,估计就先被折腾得没脾气了。
所以说,大理真没那么强,中原国家懒得打,打了也没啥好处。非要去打,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就是现成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