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对昔日的功臣下手-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几乎屠杀殆尽 (朱元璋为何要杀李善长全家)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杀功臣,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明史,本纪记述太祖朱元璋的共三章,然后我再结合,明史演义,看了有关朱元璋的记载,对朱元璋杀开国功臣,心里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
今天想聊聊朱元璋杀功臣这事,翻《明史》和《明史演义》时,心里总有点别扭,慢慢琢磨出点门道。
最早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徐达、汤和、邓愈、李善长、李文忠这些人,都是左膀右臂。李善长管后勤,像萧何;其他几位在战场上都能独当一面。
朱元璋称帝后,洪武三年,他觉得该好好犒劳这些老兄弟,一口气封了34个公爵侯爵。李善长是韩国公,徐达魏国公,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常遇春的儿子茂郑国公,汤和他们二十八个是侯爵。

常遇春洪武二年就没了,爵位传给儿子;汤和后来南征北战,洪武十一年从侯升了信国公。
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去世,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也没了,同年傅友德因平云南的功劳,从颍川侯升了颍国公。洪武十八年,徐达也走了。
也就是说,最早封的六个公爵,朱元璋大开杀戒前已经走了四个——常遇春、邓愈、李文忠、徐达。
活得久的李善长、冯胜、傅友德就没这么好运了。汤和算是少有的善终。
他们没善终,跟两件事脱不了干系,也正好戳中了朱元璋心里那点阴暗。
第一件就是胡惟庸谋反案。
胡惟庸洪武十二年当上左丞相,右丞相汪广洋跟他不对付,被胡抓住把手,贬去广南没多久就被赐死了。胡惟庸这下彻底飘了,大权独揽,还开始露谋反的苗头。朱元璋就在背后冷眼看着,等他真算计皇位了,才一锅端,大开杀戒。

韩国公李善长倒霉,在家养老呢,洪武二十三年被胡惟庸案牵连,都77岁了,全家70多口抄斩,就一个儿子因为是驸马躲过一劫。朱元璋这招,真够狠的。
那些侯爷更惨,跟着胡惟庸一起去了。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江南侯陆聚、宜春侯黄彬、靖升侯叶升、豫章侯胡美、荥阳侯郑遇春,全被抓起来杀了。朱元璋还把罪状一条条列出来,发全国通告,震慑所有人。

为什么胡惟庸案牵扯这么广?得看看朱元璋是咋上位的。他是趁乱打出来的皇帝,见过元朝轰然倒塌,见过各路义军内斗。他慢慢悟出:这人世间的仁义忠信都是虚的,手里有真本事才能保住富贵。所以他觉得,只有铲除所有有权、可能有权的人,皇位才稳。
说到底,朱元璋太想抓牢权力,皇权跟相权制衡让他不舒服。这一通清理下来,他罢中书省,废丞相,改六部,把大都督府拆成五个,总算把权力攥自己手里了。
连外甥李文忠的权力也被砍得厉害。当时大都督府是他管,后来他也感觉舅舅不信任他,挺郁闷的,后来死估计也跟心情有关。
洪武二十五年,又出事让朱元璋乱了方寸,又对功臣下了狠手。

这年四月,朱元璋精心养的太子朱标没了。才过俩月,他义子西平侯沐英也在云南去世了,说是伤心过度加生病。一年死一个亲儿子一个义子,都是他看重的,老皇帝心里啥滋味?
太子早亡打乱所有计划,他愁得不行,立了朱标次子朱允炆当皇太孙。朱允炆跟他爹一样,仁慈宽厚,朱元璋看着孙子,怕他压不住那些骄兵悍将,决心给孙子扫清障碍。
洪武二十六年,凉国公蓝玉谋反,这下老皇帝抓住把柄,让锦衣卫去抓,从蓝玉往下,一个没跑,朱元璋亲自审,不管真假,全当真的杀了,总共死了一万五千人,元老宿将几乎一网打尽。
颍国公傅友德也没眼色,隔了一年洪武二十七年,居然要千亩田,别人都躲着,他往枪口上撞,结果被赐死。定远侯王弼,在家发牢骚说老皇帝杀人太多,怕自己活不成,也被赐死。
宋国公冯胜也高调,在府外弄了个稻场,下面埋坛子,上面铺板当走廊,让马走,听着响声怀念以前。结果仇家告他藏兵器,朱元璋那根弦一直绷着,立刻找他喝酒,还嘴上说“我信你”,冯胜回家当晚就七孔流血暴毙了。
开国功臣里,汤和命最好,但也活得战战兢兢。
洪武二十三年,汤和进宫跟朱元璋闲聊,朱元璋问他家乡有啥“新鲜事”。汤和怕说不对被说不忠,老实说李善长在家盖新宅时借过300个卫卒,他没借。朱元璋夸他“忠诚”,汤和没高兴,反而更难受了——当时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父子已经被牵进胡党案,李善长也快完蛋了。为了撇清自己,汤和踩了老朋友一脚,这事干得确实不光彩,他自己估计也良心不安。
汤和晚年,精神压力大,在京城里中风,说不出话了。朱元璋立马去看他,还派人送他回凤阳养病。等好点了,又让儿子接回京城,设宴款待,各种安抚。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汤和病逝,享年70,被追封东瓯王。开国重臣里,他是少数善终的。
算下来,开国功臣里只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六个保住全名,死后都封了王。但徐、常、李、邓四个公爵,都死在胡蓝党案之前;沐英在云南镇守,没掺和朝里的事,才得以善终。
朱元璋杀完功臣,大概能安心闭眼了。可他哪想到,堡垒都是从里面破的——他那些儿子,个个不好惹,最后跟孙子朱允炆抢天下,朱允炆连个能打的将军都没有。不知道地下有知,朱元璋会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