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没有杀掉他-面对多次战败的汤和 (朱元璋为何没杀徐达)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汤和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看,明史·汤和传,开头,就知道汤和这个人的结局注定不会太差,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
翻《明史·汤和传》开头,就能感觉到这人结局不会差。
打和州那会儿,其他将领大多跟朱元璋平起平坐,没人肯服管。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偏偏特别守规矩,朱元璋挺高兴的。
这跟徐达有点像,早年在滁州,徐达替朱元璋当人质换孙德崖,后来结局也好,算是埋了个伏笔。
不过汤和也不是没对朱元璋发过牢骚,朱元璋对他也一直有不满。
汤和守常州的时候,有次请示事儿没让朱元璋满意,他喝多了就抱怨:“我守这座城,跟坐在屋脊上似的,左边看左边,右边看右边。”说白了,就是觉得我对你这么恭敬,你却这样对我。
朱元璋听了心里就记恨上了,俩人之间就有了嫌隙。
洪武三年封功臣,朱元璋专门提了汤和打陈友定时犯的错,只封了个中山侯。
后来平中原回来评功,又说汤和打福建时放了陈友定的余党,导致八个郡又乱,班师路上还被秀兰山的贼偷了,损失了两个指挥,所以没封公。
洪武四年,朱元璋让汤和当征西将军,带着周德兴、廖永忠打明夏。明夏的戴寿守瞿塘关,莫仁寿在峡里架了铁链封江,又赶上大雨,江水猛涨,汤和只能在大溪口停着,好几个月没动。后来傅友德从秦陇那边打进去,占了绵州,廖永忠带精兵破了瞿塘关进了夔州,汤和这才“带人跟上”。回来评功,傅友德、廖永忠拿了大赏。
那时候明夏早不行了,明玉珍死了五年,明升才十五岁。这伐蜀说白了就是给汤和送功劳的,结果朱元璋对他表现特别不满意:
朱元璋直接跟汤和说:“我之前让你带兵打蜀,你却在归州停着不进。要不是颖川侯(傅友德)翻山越岭直闯剑阁,戴寿撤了瞿塘的兵回去救汉州,德庆侯(廖永忠)才能趁机攻破瞿塘。不然西蜀怎么打得下来?后来打保宁,你又不敢往前冲。你是跟我从濠梁就的老人,军功不少,按说你该封公,但功过不能互相抵消,只能封你个第一侯爵。现在你又这么不争气,让别的将领抢了功劳,我真替你可惜啊。”
这时候汤和算是彻底摸清朱元璋的性子了,而且确实是自己能力不行,只能“磕头认错”。
洪武五年北伐,汤和跟着徐达出征,本该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结果徐达打得不好,汤和在断头山还吃了败仗,手下一个指挥章存道死了。朱元璋呢?“帝不问”——压根儿没提这事儿。
洪武十一年,汤和总算因为功封了信国公,朱元璋给的诰书里写:“你作为老将,守常州时对朕不够忠心(有慊),但我念着跟了你这么久,就抹掉以前的过错,看你的功劳吧。”
功劳呢?诰书里也写了:“平了越地,打下八闽,西边抓了察罕脑儿的酋长,攻下巴蜀,是有功的。”
说白了,就是先骂一句,再给个国公,让你记住:你有错,是我大度才饶了你。
这么一看,汤和跟朱元璋的关系,确实挺微妙的。
洪武二十一年,汤和说自己老了要退休(乞骸骨)。那时候开国六公爵里,徐达、邓愈、李文忠都没了,剩下的公侯都在京城,但看到汤和先提出来,才一个个跟着说要退休。这,就叫眼力见。
朱元璋同意了,在凤阳给他们盖了房子。当时浙倭寇闹得凶,朱元璋对汤和说:“你虽然老,再替我跑一趟。”汤和真没含糊,沿海造了几十座城,用了几万人,当地百姓不乐意了,汤和说:“成大事的不在乎眼前骂声,管大事的不顾那些小屁事儿。”
结果到了嘉靖年间,倭寇又来,汤和造的城都特结实,浙地靠着这些城保命,很多人还念他的好。
说真的,朱元璋用人还是有两下子的。
洪武二十三年,汤和生病说不出话,朱元璋“当天就去看他,叹了好久”。刚好点,又让汤和儿子把他接进宫,坐车见朱元璋。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得更重了,朱元璋“想见他,让他坐车来,亲自摸着他,聊起过去一起打天下的艰难事儿”。汤和说不出话,只能磕头,朱元璋都哭了,给了不少钱办后事。
感情到这份上,还有啥可求的。
汤和晚年,胡惟庸案、蓝玉案都发生了,李善长、冯胜、蓝玉、傅友德一个个没了,他行事更小心了。每年进朝听到的国事,一句都不敢往外说。
从早年的“特别守规矩”,到守常州时发牢骚,再到伐蜀后磕头认错,后来老了想回家,晚年更是“越来越谨慎”。他没有胡惟庸那么贪心,没有蓝玉那么跋扈,就是慢慢改自己的做事方式,跟着朱元璋的性子走。小心点,总没错。这大概就是官场上明哲保身的最好办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