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岑参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唐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如何鉴赏 (岑参写这首诗怎么读)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代岑参,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

admin
岑参这首《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写登慈恩寺塔的所见所感,真是把塔的气势写活了。开头“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一“涌”字用得绝,塔像是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的,直冲天宫,一下子就把孤高劲儿写活了。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拾级往上走,磴道盘在虚空里,人好像从世界走到了天上。再看塔身,突兀地压着神州大地,这气势,这精巧,简直不像是人手造的,倒像是鬼斧神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站在塔顶往上看,塔角好像挡住了太阳,七层塔尖都快碰到苍穹了。低头往下看,鸟儿在脚下飞,风声在耳边呼啸——平时在高空的鸟和风,从这儿看都成了近景,这塔得有多高啊! 往下看四方景色,各有不同。往东看,连绵的山像波涛一样朝东奔涌;往南看,青槐夹着驰道,宫馆玲珑剔透;西面是秋色,苍苍茫茫地漫过关中;北边是五陵原,万古青蒙蒙的,汉武帝他们那些陵墓就静默在那儿。这景从壮丽到苍凉,看着看着,心里也跟着有点空落落的。 最后几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那时候岑参估计也心灰意冷了——高仙芝出征失利,玄宗老了,朝廷里外戚宦官乱糟糟,安禄山他们还虎视眈眈。看着满眼苍茫的关中,他大概觉得佛家的清净理能让人彻悟,不如辞官去修大道吧。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代岑参,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 一作:走;似 一作:如)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馆 一作:观)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岑参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唐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如何鉴赏 (岑参写这首诗怎么读)(图1)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岑参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唐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如何鉴赏 (岑参写这首诗怎么读)(图1)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上一篇: 这首诗该如何赏析-唐代诗人高适所写-蓟中作 (这首诗该如何写) 下一篇:这首诗该如何赏析-唐代诗人高适所写-效古赠崔二 (这首诗该如何读)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