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科目主要分为什么-科举的内容考什么 (唐朝科举科目分为哪几类)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科举内容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唐代的科举主要分为两种,贡举和制举,一、制举制举也称为制科,新唐书·选举志,中载,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制举是由皇帝颁布...
很多人其实不太清楚唐朝科举到底考啥,今天就随便聊聊这个事儿。
唐朝的科举主要分两种,贡举和制举,跟现在的高考和自主招生有点像,但又不太一样。
先说制举。制举,说白了也叫制科。《新唐书》里提过:“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意思就是皇帝亲自下诏搞的考试,专门为了选拔那些特别牛的人才。考试地点一般在皇宫里,有时候皇帝巡游的时候,就在巡幸的地方考。一开始制举是口试,后来改笔试,皇帝经常会亲自监考。这科目的名目特别多,什么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学宏辞都有。武则天和唐玄宗那会儿,制举最火,后来就慢慢不行了。
制举既然是为了找“非常之人”,那就特别看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考上了的人,政治能力通常都不错,待遇也比贡举的高。考得好的,当场就能当官;考得差点的,也能给个出身,相当于现在的“预备干部”资格。

再说说贡举。想参加贡举的考生,品德得过关,这是基本要求。要是平时行为轻狂、不讲礼教,或者受过官府处分,就算文章写得再好,也别想考试。只有那些懂礼教、品学兼优、没案底的人,才能先参加县、州两级的考试,再去礼部考。还有一类是“学馆生徒”,主要是“六学二馆”的学生,在学校考得好,也能被推荐到礼部。每年这两类考生有多少,政府都定好了,各科目、各州府县能来多少人,都有数。过段时间,还会根据人口增减、官员队伍情况和考生素质,调整名额。
贡举里有个重要科目叫明经。关于明经考啥,《新唐书》记载:“凡明经,先贴文,然后口试经文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简单说,就是先考“贴经”(类似填空,把经书里的句子挖几个空让你填),然后口头回答经书的大义十条,最后写三道时务策,一共分四等。
唐朝刚开始,明经主要考时务策。但后来发现,考生们根本不读经书,就背几篇对策文章,对经书大义一窍不通,更别提治理国家了。唐高宗一看,不行,得加考贴经,贴过了才能考策。结果后来贴净考些生僻字句,完全失去选拔人才的作用,于是又加上了经义问答。唐朝科举里,明经主要考背书和理解注释,进士科却考诗赋,看重文采。所以当时文人普遍重进士、轻明经,明经的地位越来越低,进士反而越来越吃香。

再说进士科。唐朝刚开始考进士的时候,只考策论,不考文章。后来又加了贴读、贴经、杂文这些乱七八糟的考试项目,但不固定。永隆二年,朝廷下了个诏,规定“进士试杂文两首,识问律者,然后并令试策”,杂文成了法定考试项目。杂文一开始是指碑铭、论说这类文章,后来开元年间开始加赋,有时候也加诗,偶尔全用诗赋,但还没固定下来。后来到天宝年间,杂文就基本全用诗赋了。
进士科用诗赋,对唐诗的发展其实挺有推动作用的。开元之后,科举和文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当时的人觉得,要是靠文学以外的途径当官,都丢人。所以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科难度加大,全看文词好坏,还兴起了“行卷”“纳卷”的风气——考生提前把自己的诗赋作品送给有地位的人,求他们推荐。
唐文宗太和七年,曾经想停掉进士科的诗赋,改考议论。原因嘛,一个是当时考生写的诗赋太浮夸,不切实际,被人骂;另一个是皇帝觉得士人都不读经典,光顾着写诗赋了。不过据考证,这诏书根本没执行过,一直到晚唐,进士科还是考诗赋。

唐朝科举这事儿,越了解越觉得有意思,不同时期的变化,其实背后都藏着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皇帝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