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两句流传甚广-陈陶唯一入选唐诗300首的诗作 (最后两句流传的诗句)
唐朝诗歌的兴盛并不是偶然的,而且题材也是多样化的,无论在唐朝的哪一个时期,都能够有拿得出手的经典之作,有人流连山水,有人抒发怀才不遇,有的人描写爱情,有的人思念家乡,而有的人则把笔触放到了战场之中,盛...
唐朝诗歌为啥这么牛?不光是因为写的人多,题材更是五花八门。不管啥时候,随便翻翻都能找到经典。有人爱写山水,有人发怀才不遇的牢骚,有人琢磨爱情,有人想家,还有人专门盯着战场写。
说到盛唐的边塞诗,那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哪个时代都比不上。盛唐边塞诗的爽,大多是写将士们有多热血,边塞风光有多悲壮又辽阔。不过到了中唐,突然冒出来一首诗,对比用得绝了,现在读起来还觉得心惊。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就是陈陶的《陇西行四首·其二》,他这辈子就靠这一首诗进了《唐诗三百首》,最后这两句简直刻在DNA里了。就因为这对比用得太狠,视觉冲击拉满,才让他能在文学史上留个名。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场上的人早都成了河边一堆白骨,可家里媳妇儿的梦里,他还是那个活生生的人,说不定哪天就推门回家了。

这对比也太狠了,一边是冰冷的尸骨,一边是温暖的梦境,一碰就炸,让人一下子就想起战争的惨烈。
惨烈到啥程度?再看开头这两句就懂了。“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跟盛唐边塞诗里那种热血沸腾不太一样,陈陶这首诗把热血泼成了冰冷的血。五千精兵啊,全是穿貂裘锦袍的精锐,结果全交代在胡地了。
这种事搁谁身上不震撼?不光朝廷觉得惨,每个小家庭更惨。开战前这些人可能还想着回家娶媳妇、孝敬爹娘,家里人也天天盼着。可仗打完了,人成了骨头,家里媳妇还不知道,梦里还在等他回来。

知道亲人没了是痛,但一直不知道,在梦里还盼着,是不是更痛?这些女人不光不知道战争多残酷,还对未来有盼头,这种悲剧才真叫人喘不过气。
陈陶这人吧,就靠这一首诗封神。他把战争的残酷不是喊出来的,是“啪”一下甩到你脸上——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就是一个普通女人的梦,和河边的一堆骨头,这么一对比,比啥都让人难受。
现在看多了直接写战争惨烈的,早麻木了。但陈陶这首诗偏不,他拉到普通人的视角里,让你跟着那个梦里的人一起等,等来了骨头。这种艺术力量,真的一下子就能戳中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