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童年是怎样的-两位母亲是如何对他的 (宋仁宗的童年简介)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宋仁宗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刘娥直接将赵祯的生活毁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是,老好人,杨淑妃毁的,章献禁虾蟹海物不得进御,章惠常藏以食之,曰,太后何苦虐吾儿如此,在刘...
宋仁宗赵祯这前半辈子,过得有点拧巴。刘娥直接把他的童年给管死了,剩下那点活气,又被杨淑妃给喂“歪”了。
章献太后刘娥死活不让赵祯碰鱼虾海鲜,说是“上多苦风痰”,吃了不好。杨淑妃呢?背地里藏着鱼虾喂他,还嘟囔:“太后何苦虐吾儿如此。”
听着杨淑妃是心疼孩子,赵祯也记了“小娘娘”一辈子好,可这“好”里藏着坑。赵祯本来就吃不得鱼虾,杨淑妃的“体贴”直接让他分不清啥是真关心,啥是瞎胡闹——他以为爱就是由着性子来,不用管后果。

说到底,刘娥和杨淑妃都不是亲妈,哪能真心实意把他当自己孩子养?刘娥眼里,赵祯就是个需要管着的“小皇帝”,她只定规矩,从不解释为啥这么严,也没给过好脸色。杨淑妃呢?就负责哄他开心,至于他吃坏了身体、学不会判断,她才不管。
正常孩子长大,经历点事就明白严厉背后的苦心了,可赵祯没这运气。刘娥等不到他懂的那天,杨淑妃直接把“开悟”的路给堵死了。俩人一个只管压,一个只管宠,愣是把赵祯的未来给带偏了。
赵祯亲政后,面对谏官的劝谏,一边掉泪一边照办。王素劝他送走宫里的美人,他立马点头,可送人的时候眼泪就没停过。太监劝他“舍不得就留下”,赵祯回了句让人无语的:“王素是谏臣,我不能不听。”

这么个“听话法”,赵祯自己委屈了一辈子,朝臣也没好到哪去。他亲政三十年,光两府大臣就换了四十多回。不管前后进言矛盾不矛盾,他只点头从不摇头,好像“不”字从他嘴里就蹦不出来。
朝臣蔡襄急得直劝他:“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说白了,就是让他别当个“老好人”,该拒绝时就拒绝。
可赵祯这性格,早被童年钉死了。道理他听得懂,做起来却难——毕竟,谁能在小时候缺了“正确引导”,长大了突然就学会“明辨是非”呢?
说回杨淑妃,这位可是上一届“宫斗小能手”的潜力股。她和刘娥情同姐妹,刘娥得宠,她就紧抱大腿,在宋真宗面前刷存在感。靠着这股“老好人”劲儿,她从五品才人一路升到一品妃位,妥妥的后宫励志模板。

宋真宗东封西祀,出门巡幸总带着她。史书说,只要刘娥晋封,杨淑妃准能跟着升职。要是拍后宫剧,她绝对是那种“会来事”的配角,让人又爱又恨。
但杨淑妃当“妈”可不合格。赵祯不是她亲生的,她能由着孩子性子来,明知他不能吃鱼虾,还偷偷喂,还挑拨说刘娥的坏话,让赵祯记恨章献太后。对她来说,赵祯更像个逗着玩的“洋娃娃”,啥真心实意都谈不上。
换现在,哪个妈能忍着孩子被挑拨?可刘娥也没把赵祯当亲儿子——虽然赵祯的到来让她当了太后,得了权,但感情这东西,她给不了。
赵祯的童年,就在刘娥的“礼法高压锅”里熬着。她忙着扩张权力,琢磨着要不要自己登基,哪有空教他为啥这么严?干脆一刀切,把规矩定得死死的,不管孩子能不能扛得住。
就连死前,刘娥都在防着赵祯报复。她把李宸妃(赵祯生母)按太后礼制下葬,还特意用水银养着尸体,就怕赵祯知道身世后,她死后尸体被泄愤。《宋史》里说仁宗看到李宸妃尸体“玉色如生”,叹了句:“人言其可信哉!”——这话里多少无奈,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宋仁宗赵祯这一辈子,说白了就是一场悲剧。刘娥把他压得不敢有脾气,杨淑妃又把他宠得不会辨是非。人常说“一生治愈童年”,可他的童年,压根就没给过他治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