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与名相王曾是怎么计逐权臣丁谓的-刘娥垂帘听政后 (与名相表里是什么意思)

刘娥垂帘听政与宋仁宗时期,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宽松风气盛行,诞生了诸多名臣才子,连中三元的王曾不仅仅是赫赫有名的学霸,更是一代名相,计逐权臣丁谓为人所津津乐道,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

admin

刘娥垂帘听政那会儿,宋朝正流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宽松劲儿,出了不少名臣才子。连中三元的王曾,不光是学霸头衔响当当,后来还成了名相,他计逐权臣丁谓的故事,现在说起来还让人津津乐道。

与名相王曾是怎么计逐权臣丁谓的-刘娥垂帘听政后 (与名相表里是什么意思)(图1)

当时太后刘娥和小赵祯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得按东汉的旧例来,这主意就是王坚持的。这么一来,他和丁谓没少掐架。要知道,丁谓在宋真宗那会儿就当上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宰相,那会儿风光得很。

丁谓这人,年轻时被夸“文追韩柳,诗似杜甫”,也干过不少为国为民的好事,可后来为了争名逐利,就成了“奸邪之臣”。这么着,王曾招惹上他,可不是什么“好事”。

在丁谓眼里,刘娥就是个女流之辈,小赵祯也挺好糊弄的。大事跟太后商量,小事就让宦官雷允恭传话盖章,他想着跟雷允恭里应外合,把大权攥自己手里。

为啥说王曾这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呢?其实论实力,王曾还真比不过丁谓,所以在没把握的时候,他就跟徐阶对付严嵩那样,表面装得服服帖帖,低眉顺眼地等着机会。

丁谓这么一坚持,大臣们议政大多只跟太后见面,其他人也都得看他的眼色行事。这种情况下,王曾就算想跟刘娥揭发丁谓,也没辙。

这么着,王曾在丁谓面前就跟只温顺的绵羊似的,连自己没儿子想让侄子过继这种小事,都请丁跟他一起跟太后汇报。也正因为这样,丁谓上当了。在他眼里,寇准那些人早被贬了,王曾又跟个小媳妇似的温顺,跟太后见面能有什么威胁?可谁成想,这倒成了他“犯事”的开端。

外面有丁谓,里面有雷允恭,俩人穿一条裤子,简直是一条船上的蚂蚱。王曾就从雷允恭这儿下手,收集了不少他的把柄。

与名相王曾是怎么计逐权臣丁谓的-刘娥垂帘听政后 (与名相表里是什么意思)(图1)

雷允恭负责修宋真宗的陵墓,擅自挪了墓穴位置,结果墓里进水了。王曾抓住这事告了他一状,接着趁热打铁,把丁谓和雷允恭那些勾当全抖搂给了刘娥。刘娥虽说有“吕后武则”的才能,但没她们的心狠,一听这些事,自然饶不了他俩。

当时还有歌谣说“欲使天下清,拔去眼中钉”,雷允恭被处死,丁谓也一落千丈,被罢了宰相贬到崖州。王曾这招计逐权臣,大伙儿都挺佩服,真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因为他有这份城府,丁谓倒台才这么快。

不过王曾和徐阶又不太一样,俩人都靠暗地里发力挤倒了“老上司”,可徐阶后来又成了第二个严嵩,王曾还是王曾,没变。

王曾这人,表面绵里藏针,但官声好,政绩也不差,老百姓还给他建了生祠纪念祈福。曹利用也当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宰相,资历比丁谓还老,可“小年轻”王曾后来居上排在了他前面,曹利用心里不痛快,就老在背后说他坏话。

其实曹利用这人没大毛病,反而还总想着制裁那些投机取巧的小人。他后来“获罪”,主要是因为太“不善变通”,得罪了刘娥和宦官。所以就算曹利用对王曾有点倚老卖老,但政务上还算忠直,王曾在他倒霉的时候也没落井下石,甚至还替他说话。

王曾有句话,“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这是说给范仲淹听的。他解释为啥举荐人才不公开,其实这也是大公无私的体现。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操守,谥号“文正”是对他最好的夸奖。巧了,王曾的谥号也是“文正公”。


上一篇: 那么二人的母子关系如何-宋仁宗不是刘娥亲生的 下一篇:谁让刘娥垂帘听政十几年却不称帝-敢于直谏的官员不少 (刘娥垂帘了吗)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