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宋代明肃皇后刘娥有何关系-说起这个学田冲的来历 (宋代肃王)
当阳市前往玉泉寺的途中,从已公岭右拐上一条山道,有一个地方叫,碾子湾,山岗上松林满布,山谷里粳稻盈畴,这个冲又叫,学田冲,说起这个学田冲的来历,还与宋代明肃皇后、与玉泉寺的复兴、与宋代学田制度的创立大...
当阳市去玉泉寺的路上,从已公岭往右一拐,就钻进条山道,山道尽头有个地方叫“碾子湾”。山岗上松树密密麻麻的,山谷里一畦畦全是粳稻,这片冲呢,还有个名儿叫“学田冲”。说起这学田冲的来历,可有点意思——跟宋代那位明肃皇后、玉泉寺的复兴,还有宋代学田制度的创立,都扯得上关系。

明肃皇后刘娥是宋朝第一个当上摄政皇太后的,老跟汉代的吕太后、唐代武则天一块儿提,史书上说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挺厉害的一个人。
刘娥本来是个刺史家的千金小姐,可惜她爹刘通奉命出征时战死了,家道一下子就败了。她妈庞氏只好带着襁褓里的她回娘家,后来干脆流落民间。刘娥呢,就学了门手艺——敲着小鼓说书,跟着一个叫龚美的银匠,到处走街串巷靠手艺混饭吃。
后来他们从成都坐船,顺着三峡过来,路过当阳的时候,碰上了玉泉寺的方丈慕容禅师。慕容禅师挺看好刘娥,劝她去京城闯闯,说将来肯定有出头之日,还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当路费。刘娥就往北去了京城汴梁,结果被襄王赵恒看上了,十五岁就被接进了襄王府。
宋真宗赵恒当了皇帝后,刘娥的官运也跟着起来了,先被封为四品美人,又升修仪、德妃。到了大中祥符五年,直接被立为皇后,就是后来的章献明肃皇后。
刘娥当了皇后,可没忘了玉泉寺慕容禅师的恩情,好几次下旨请他进宫享福,慕容禅师都拒绝了。
那刘娥干脆拿出自己的脂粉钱,三千两白银给了玉泉寺修庙,还赐了块“景德禅寺”的匾额,外加两庄茅瓦田。
刘娥还亲自跑到玉泉寺还愿谢恩。慕容禅师为了迎接皇后,在玉泉寺前盖了梳妆楼、皇城院和行宫亭,这些地方现在还能找到,就在青龙山南麓、铁塔北边。
史料说那时候玉泉寺扩建后,规模大得很——左边五里,右边五里,从前往后十里,有九座楼、十八座殿,还有三千七百间僧舍,被称作“荆楚丛林之冠”。
刘娥在玉泉山还留下了不少传说。她每天三更天就起来梳妆,结果楼外放生池里的青蛙呱呱叫个不停,吵得她心烦,就随口说了句:“这些畜牲,就不能安静一会儿?让我安心梳个头!”
神奇的是,池塘里的青蛙真就不叫了!估计是把“一时不叫”听成“一世不叫”了,所以直到现在,玉泉寺的青蛙都不怎么叫了。
刘娥在当阳还干了件大好事——把碾子湾那一带划成了学田,推行了学田制度。
传说有年除夕,刘娥在玉泉山游山,快到中午了,四周村民都在放鞭炮敬神,山里山外响成一片。她坐在轿子里,看见路边有座土地庙,正好一对年轻夫妻端着猪头来拜土地公公。
刘娥就下轿凑过去看,那泥塑的土地公婆笑眯眯的,庙门口对联还写得挺逗:“公公问:哪儿放炮呢?婆婆答:又是一个村!”她随口问那俩夫妻:“你们认得这上头写的啥?”结果俩人没念过书,一个字不认识,脸涨得通红,赶紧跪下退下了。
刘娥看了挺感慨,心想现在天下太平,老百姓日子是好了,可没文化哪行啊?不如把这片山谷的地划出来当学田,专门用来修学堂、资助穷苦读书人,让穷孩子也能上学,将来成国家的栋梁。
她金口一开,大手一挥,碾子湾那儿的几百亩好地,全成了学田。每年的租金收入,都用来修书院、办学校,贴补穷学生。这么一来,当地还真出了不少有学问的人。
后来这种用公田办学的法子推广到了全国,这些地就叫“学田”。这片山谷呢,也就跟着叫“学田冲”了,名字一直留到现在。旁边那条山谷里以前有很多碾子,专门碾学田冲的稻谷,时间长了,大家就管那儿叫“碾子湾”。
这种用学田来办学的制度,是从宋代开始的,成了那时候学校教育的主要经济来源,对后来的元、明、清影响都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