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而刘娥的-垂帘听政-宋仁宗尚且年幼-具体要怎么操作 (刘娥最后垂帘听政了吗)

刘娥开创了垂帘听政的先河,在她之前并没有这个先例,那么刘娥是如何垂帘听政的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代士人以史为鉴,唐朝因为后妃干政,导致朝政紊乱,宋朝的官员又怎能不惧...

admin

刘娥开创了垂帘听政的先河,在她之前并没有这个先例。那么刘娥是如何垂帘听政的呢?

而刘娥的-垂帘听政-宋仁宗尚且年幼-具体要怎么操作 (刘娥最后垂帘听政了吗)(图1)

宋代士人以史为鉴,唐朝因为后妃干政,导致朝政紊乱。宋朝的官员又怎能不惧怕有能力、有手段亦有经验的刘氏垂帘听政。这就成了难题。

而且大宋朝廷之前并没有后妃听政的先例。宋真宗死后,宋仁宗尚且年幼,必须要有辅政之人,养母刘娥因为之前已有介入朝政的经验,自然就成了最佳的人选。可是“垂帘听政”具体要怎么操作?

刘娥面对着暂时由自己掌握的皇权,有着过去代掌真宗朝的经验,对她来说,或许并不算难以上手。然而,性别决定了她在面对外朝朝臣们时,会有诸多不便和困扰。这时候,能够自由地在朝堂及后宫间走动的宦官,便获得了在权力舞台活跃的可能性。可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是不是就太大了?要知道,自古由于宦官干政,导致灭亡的朝代不少。怎么避免宦官干政,又成了个难题。

雷允恭为宦官,作为可以出入禁中的入内内班院押班,在刘太后垂帘听政时候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他作为大臣与太后之间的“传声筒”,实则是结交大臣、交通内外的权宦。宦官能不能大权在握,关键就看刘太后怎么“军国大事权兼处理”了。

由于刘娥是宋代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过去宋廷并没有相关案例来参考,这就让仪式、制度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但政务不能不处理,所以在面对真宗去世休朝、大臣们几次上书请奏听政后,刘娥仍旧得展开她的垂帘听政。那听政具体该怎么做呢?关于这点,大臣们各自有不同的意见。

王曾提议,就学东汉那套,五天去承明殿上朝一次,皇帝坐左边,太后坐右边,帘子垂在前面听政。

而刘娥的-垂帘听政-宋仁宗尚且年幼-具体要怎么操作 (刘娥最后垂帘听政了吗)(图1)

而丁谓,他出于私心,希望自己能够独揽大权,把持朝政。于是提出皇帝仅每个月初一和十五日面见一次群臣,重要事务则让太后和皇帝直接召集宰辅执政大臣们决定,其他琐碎小事交由雷允恭传奏给刘太后,由太后直接拍板。

丁谓的建议,其实显示了皇太后的地位和权力凌驾在皇帝之上。毕竟皇帝参与的政务不多,小事基本都是太后决定。而大事皇帝又需要和太后及宰辅大臣们商讨,一个月面见大臣的次数也就两次。

王曾当场就不同意,他认为,如果按照丁谓的建议,宦官拥有的权力就太大了,两宫和执政宰辅间存在宦官这个“中间人”,早晚得出事。但丁谓不予理会。

王曾就对刘太后上奏说:“宋王朝是太祖、太宗和先帝真宗的天下,而不是太后您的天下,为何要让皇帝和太后两边处理不同的天下政务?这不仅让皇帝与大臣们之间有所阻隔,而且把上奏的权柄交给宦官内侍,更是天下大乱的前兆。”

最后刘太后为了能多掌握些政事,选了丁谓的建议。

而在事实上,丁谓和雷允恭已经私下勾结。这样一来,丁谓就比其他辅政大臣权力更大,还能提前知道政务机密。

听政的方式定下来后,朝堂政务就照常展开了:“三月庚寅,初御崇德殿听朝。皇太后设幄次于承明殿,垂帘以见辅臣。”


上一篇: 刘娥这样贤明的太后-民间艺术形象为何却十分不堪 (刘娥这样贤明吗) 下一篇:宋仁宗为何却不再理会郭皇后了-太后刘娥驾崩之后 (宋仁宗为何却没有后代)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