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何还撑了一百五十余年-安史之乱后 (唐朝为啥)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事件,自此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扩大化,地方手握军政大权的藩镇多达四十余个,严重的威胁着唐政权的统治,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根据先前的历史经...
第一,藩镇太多,自己先掐起来了。
唐朝中后期,全国藩镇少说四十多个,跟地老鼠似的到处都是。安史之乱把中央打怕了,知道地方太强、中央太弱不行,皇帝心里想削藩,可手里没那实力,没办法,只能多设几个藩镇,让他们互相盯着点。
藩镇这玩意儿,权力大得吓人,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朝廷反其道行之,多设藩镇,表面上是给平乱有功的人、投降的叛将封赏,实际上是想分了他们的权——地方就那么大点地盘、那么点钱、那么多人,多分几份,以后中央要是有钱有兵了,再把这些权收回来。
这么一来,朝廷多设藩镇,短期内倒是稳住了局面,既削了地方的权,又让他们互相牵制,确实能让唐朝多撑会儿。
第二,藩镇自己家里也不安稳,为了好处窝里斗。
安史之乱后,表面上各藩镇还认中央当老大,朝廷也算有了点安稳日子。可藩镇内部呢?矛盾一抓一大把,为了抢地盘、争权力,自己人先打起来了。
安禄山、史思明造反最后没成,也说明这些藩镇头子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啥事儿都干得出来,给后来的晚唐、五代十国带了个坏头,篡位的风气越来越凶。后来藩镇里兵变家常便饭,为了点好处,杀了自己老板上位的人多了去了。可这些篡位的人,大多没啥雄心壮志,就想小日子过得舒服点,谁真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跟中央硬刚啊?所以他们就折腾内部,朝廷反倒能多喘口气。

第三,北边回纥这个帮手,挺关键。
回纥是唐朝隔壁的邻居,俩国关系挺微妙。以前唐朝跟回纥一起干掉过薛延陀,唐朝还是回纥最大的买卖对象,经济、军事上都扯得挺近。所以安史之乱一爆发,朝廷自己摆不平,第一个就想到找回纥借兵。
当然,回纥帮唐朝平叛,肯定不是白干,他们要了不少好处,有些条件还挺损唐朝主权的。不管咋说,回纥兵能打,安史之乱很快就平了。他们这外援一在,其他藩镇就不敢轻易跟中央叫板,唐朝也能多撑会儿。
最后,南边这块儿,朝廷抓得还挺稳。
虽然唐朝中后期藩镇乱糟糟的,但也不是所有节度使都敢跟中央对着干。比起北方,南边的藩镇老实多了,要米给米,要钱给钱,中央的开销基本靠他们养着。不像河北、中原那些藩镇,独立性太强,南边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挺听话的。
南方条件好,农业、商业都发达,藩镇对中央的认同感也强,基本直接归中央管。所以唐朝的底子在南边还算稳,这也让它能多撑那么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