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是如何从藩镇之兵变成为北宋的正兵-厢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是如何从藩镇出去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北宋厢军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厢军,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厢军,是一种能征惯战的,藩镇之兵,北宋建立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用了,杯酒释兵权...

admin
北宋的厢军,可能很多人都没怎么听说过吧?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有点特殊的军队。 “厢军”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那时候的厢军可是能征惯战的“藩镇之兵”。北宋一建立,宋太祖赵匡胤就开始琢磨怎么加强中央集权,免得再出现藩镇割据。他搞了个“杯酒释兵权”,把兵权收归中央。对待厢兵呢,他把精锐都挑出来划到禁军里去了,剩下的那些没饭吃的厢兵,赵匡胤干脆搞了个“养兵”政策,让他们继续待着,这么一来,北宋的军队就分成了禁军和厢军两种。 是如何从藩镇之兵变成为北宋的正兵-厢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是如何从藩镇出去的)(图1) 那厢军本来是五代时期能打仗的藩镇之兵,到了北宋怎么就变软了?从正经打仗的兵,变成了啥活都干、啥人都有的大杂烩,成了给宋朝政治经济打杂的工具,还成了北宋“三冗”里的“冗费”,这是为啥呢? 其实啊,早期的厢兵,就是宋朝初期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产物。五代时期的厢兵是藩镇割据的工具,和统一王朝的“郡国兵”不是一回事,也不是固定制度。北宋刚建立那会儿,赵匡胤要搞新王朝的军事制度,为啥还留着厢兵这种藩镇旧军队的形式?其实他就是想缓和社会矛盾。宋朝刚起来,最大的政治问题就是怎么消除藩镇割据,让国家长治久安。唐朝中期以后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政权换来换去,虽然原因复杂,但藩镇之兵肯定推波助澜了。 “人主之兴废,皆群卒为之,推戴一出,天下俯首听命”——这话说的就是赵匡胤自己的经历。他当了皇帝后,赵普就拿这个理由劝他收兵权,“杯酒释兵权”的时候,赵匡胤也说了:“你们手下那些想富贵的人,哪天突然给你们披上黄袍,你们想不当皇帝,可能吗?” 对赵匡胤来说,收兵权固然重要,安抚藩镇旧兵同样重要。比如乾德三年(965年),宋朝把蜀兵调到京城,走到绵州的时候,这些蜀兵反了,还拥立了后蜀的刺史全师雄当头头,结果川蜀地区闹起了农民起义,刚建立的北宋一下子就头疼了。 这些事都说明,怎么对待藩镇旧兵,是个新王朝能不能稳住的关键。为了让新王朝稳下来,赵匡胤基本上把藩镇旧兵都“包下来”了,让他们继续当厢兵。这也说明,宋朝是靠兵变上位的,在搞军事制度的时候,挺保守的。 是如何从藩镇之兵变成为北宋的正兵-厢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是如何从藩镇出去的)(图1) 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垮了,府兵制也废了,募兵制就成了主流。赵匡胤是靠兵变当的皇帝,所以沿用了前朝的老办法,包括军队制度,这也是北宋的一个特点。所以,用中唐以后的募兵制,对他们来说是必然的。 但宋朝毕竟不是五代十国那种割据政权,赵匡胤他们搞制度的时候,不光想军队本身,还想着怎么让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所以他们想通过招兵来消除动乱,就有了“灾年招饥民当兵”的理论,还有“把各地的无赖之徒都招来当兵”的办法。厢军制度就这么有了存在的理由。 这说明宋朝的招兵,已经不是单纯为了建军队了,还想着怎么维护社会稳定。统治者把厢军里的精锐挑到禁军,加强禁军,剩下的“弱”厢兵呢,就全盘接收,省得重新招人,也免得遣散了闹事。 《宋史·兵志》里说得很清楚:“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取之虽非一途,而伉健者迁禁卫,短弱者为厢军。” 那厢兵都是怎么来的呢?主要就两种:招募和配隶。先说招募。 第一种,招灾民。古代交通不便,物资也少,一闹天灾,灾民就成了最苦的一群人。宋朝除了设些救助点,招他们当厢兵也是一招。灾年招兵,说白了就是缓和矛盾,让朝廷能安稳待着。当时有句话说得好:“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生变,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第二种,子弟兵。子弟兵也是厢兵的重要来源,而且招兵的时候,子弟兵优先。厢军里的子弟兵,好处是他们在官营作坊里能快速上手,毕竟有家传手艺,生产队伍稳定。坏处呢?招的时候标准可能松,质量就不太行了。王钦若就说过:“马步诸军,累经简阅,阙额渐多……或请选近甸丁壮,朕念取农民以实军伍,盖非良策。惟军伍之家悉有子弟,多愿继世从军,但虑父兄各隶一军,则须分别,以此不敢应募,今可晓谕许隶本军。”钦若又说:“此辈常从父兄征行,兵甲位伍,熟于闻见,又免废农亩而夺耕民,真长久之画也。” 第三种,突发事件招兵。有时候遇到突发事,也会临时招厢兵。比如庆历年间,广南要搞巡海水军,招了忠敢、澄海这些厢军,虽然叫厢军,但都给了旗鼓,还训练。熙宁年间,转运司说京西路缺人,就招了三万厢军。政和年间,又加了两千通济兵士,专门拉纲运。不光这些,营缮、屯田、作坊、递铺这些地方缺人时,也会招厢兵。从宋真宗开始,厢兵数量涨了,素质却降了,突发事招的兵更差。到最后,有些官员为了凑数,直接把流浪者都收进来了。 第四种,补充缺额的招兵。古代打仗,伤亡逃亡是常事,军队缺人得经常补人。当然,很多军官为了“吃空饷”,会瞒着不报缺额。有时候军队之间也会互相调兵,在官吏监督下,按需调人,补上缺的兵种。这样能解燃眉之急,又不会让总兵员变多。 除了招募,还有一种来源:配隶。把罪犯充军,从秦汉就有,到北宋更完善,成了制度。牢城兵就是直接产物。罪犯充军前,脸上要刺字,叫刺配,但也有不刺的,所以配军分刺面和不刺面两种。 北宋名将狄青,就是配隶出身的,而且是刺面的。他年轻时犯了罪,脸上刺了字,发配从军,结果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配军制度是宋朝兵制的一个特点,虽然以前也有,但宋朝把它定成了制度。那时候的配军,已经不是单纯的惩罚了,国家拿犯罪当借口,强制征兵。配军在禁军、厢军里都有,厢军里最多,因为厢军干的活杂。这么一来,厢军的战斗力就更弱了。像狄青那样的“人样子”毕竟是少数,更多的配军,反而成了拖累宋朝的负担。 是如何从藩镇之兵变成为北宋的正兵-厢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是如何从藩镇出去的)(图1) 古代军队伤亡逃亡很常见,缺兵严重,得经常补充。当然,很多军官为了“吃空饷”,会隐瞒缺额。军队之间也会进行一些缺失的招募,士兵在国家的指令和官吏监管之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流动,根据需要对军队结构的调整,是对某一急需兵种的补充,这种方式可以满足一时之需,又不会带来兵员总数的增加。 第二、配隶 将罪犯充军始于秦汉时期的“谪发”,到北宋年间,封建法制的变革和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形成了配隶罪犯充军较为完备的法律基础,还包括牢城兵在内的配军便是配隶法的直接产物。大量的配军在充军以前,都受到了刺面的刑罚,这就是刺配,但不刺面的配军也是存在的,所以配军也就分为了“刺面”、“不刺面"这二种。 北宋名将狄青就是配隶出身的,但狄青是属于“刺面”这种的,狄青少年时候因为犯罪,在脸上刺字之后就发配从军,从而开启了狄青的传奇生涯。 实行配军制度是宋朝兵制的一个重要特点,以罪犯充军不始于宋,但在宋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有罪配隶给役",将罪犯充军成为定制。宋朝的配军制度,在当时其实已经不是单纯的刑罚意义了,开始转变成为国家以违法犯罪为借口,强制、变相征兵的手段,配军广泛分布于禁军、厢军和南宋的屯驻军中,在这些军队当中,厢军中的配军数量最多,这和厢兵的主要职能有所关联,这更加腐蚀了“厢军”战斗力,毕竟像名将狄青这样的“人样子”实属罕见,更多的是会成为拖垮宋朝的一员。


上一篇: 田承嗣拥兵自重-开启藩镇世袭的先例 (田承嗣为什么传位给侄子) 下一篇:为何说是藩镇制度的必然结果-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很多的 (为何说是藩镇之王)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