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没有宦官乱政现象!-清朝是怎么控制宦官势力的 (为何清朝没有倭寇)
清朝为什么没有太监乱政现象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历史上的太监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很多个王朝,最终都是经历过宦官专权,然后加速灭亡的情况的,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唐朝不断涌现出...
清朝为啥没太监乱政?这事儿还真挺有意思的,之前看历史的时候老琢磨这个。
历史上的太监其实也挺能折腾的,好多王朝最后都是因为太监专权才加速完蛋的,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唐朝那些时不时冒出来的太监,还有明朝末期的魏忠贤,都在一定程度上把朝代给带沟里去了。但奇怪的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好像从来没出过这种事?清朝的太监为啥就从来没专过权呢?
以前封建社会,皇帝掌握着最大权力,士农工商都得听命令过日子,但总有一部分人,不甘心一辈子当个小透明,想尽办法往上爬,想掌握生杀大权,结果就写了一段段黑暗历史,说的就是太监。
这类人曾经也有过高光时刻,他们能取信皇帝,把持朝政,打压权贵,培养自己的势力,简直说一不二。明朝那会儿,皇帝一代比一代怂,太监倒是一代比一代横,可能制度有漏洞吧,太监一度成了紫禁城里说一不二的主儿。
但让人纳闷的是,清朝就没这问题,整个朝代二百多年,就出过一个有点名气但势力不大的太监——吴良辅,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在大清近三百年里没让太监专权的呢?
一、先说说人数限制这事儿
清朝入关之前,王族其实是不用太监的,入关建朝后才决定沿用前朝的太监制度。但前朝的例子摆在那儿,他们也不敢重用太监,生怕步了后尘。明朝那会儿,皇宫简直成了太监的天下,不大的紫禁城居然塞了两万多太监,要是这些人抱成团,就算没别的势力,光宫里的小太监也够吓人的,想想都瘆得慌。
吃过亏的清朝在这方面特别小心,顺治帝总共才用了一千来个太监,人数一限,就算他们有心也掀不起大浪。而且太监的“人身自由”也受限制,在宫里走动没前朝自由,和大臣的交往基本被掐断,最大可能防止了太监把持朝政。
这类人天天在皇帝身边待着,时间久了难免生出不该有的心思,所以早防范、早预防才是正道。要是像前朝那样随便用还偏听偏信,大权迟早得旁落。
二、刚有起势,立马就被拍下去了
康熙的时候,宫里宦官少得可怜,才七百来个,虽然不能给皇帝长啥面子,但人手够用,也不会乱政,局势还算稳。可到了他儿子雍正这儿,情况变了,太监人数一下子飙到两千,地位和权力也比以前大了很多。
主要是康熙那会儿儿子们争得太厉害,雍正平时装得挺温润,不怎么和大臣打交道,全靠宦官传消息。所以登基后这些“功臣”太监得了提拔,好在雍正还算有分寸,没让他们重掌大权。
后来乾隆上位,他不像他爹,皇位来得名正言顺,不需要靠宦官,所以一上来就收拾身边的大患。之前那些嚣张或势力大的太监,他找各种由头处死了一批,把宫里太监的势头压下去了,还在全国灭了太监的威风,雷厉风行挺管用。甚至有记载,有个地方官在外面收拾了个耀武扬威的太监,皇帝还奖赏了他呢!
三、后来还是冒头了
没有哪个朝代能一直强盛,清朝过了鼎盛期,皇帝能力也不如老祖宗了,太监们又开始露头了。比如曹进喜,一个人伺候了三代皇帝,这对他来说是荣耀,也是捞钱的法宝。毕竟伺候了三代皇帝,在皇帝身边地位不一般,大官们都争着巴结他,想升职;皇子们也讨好他,希望父皇能多听点好话。
还有那个位高权重的慈禧太后,也亲近宦官,让小太监打着她的旗号耀武扬威,干了不少缺德事。最重要的是,整个清朝最出名的“反派”太监李莲英,也是她捧起来的。不过这太监在清朝过得风生水起,要是在前朝,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
就这么着,在一个个昏庸统治者的“帮倒忙”下,沉寂了一朝的太监们又蠢蠢欲动,好像他们的春天又要来了。
后来清朝没了,太监们没主子伺候了,这制度自然也就跟着完蛋了。溥仪搬出紫禁城后,他们彻底没了盼头,只能各奔东西,出宫自己找活路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