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偏安为何一方称臣一方自立-东晋南宋有何迥异之处 (偏安一什么)
东晋南宋有何迥异之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正如题主所说,东晋和南宋,两朝同样偏安,同样面对北方强敌,但是却一朝称臣,另一朝没有称臣,按道理来说不应该呀?其实笔者想说的是...
东晋和南宋,都是偏安一方的王朝,同样面对北方强敌,为啥一个称臣一个不称臣?按理说这不应该啊?其实我想说,东晋不称臣才正常,称臣才怪。为啥这么斩钉截铁?咱们从几个方面聊聊。
先说说当时北方的情况——后赵和金国的实力差别,说白了就是统一和分裂的区别。
311年那会儿,西晋搞了个八王之乱,国力一下子垮了,外族就瞅准机会往中原扑。后赵打过来的时候,西晋国都都丢了,汉族的精英们赶紧往南方跑,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永嘉南渡。后来司马睿在南方建了东晋,靠名士王导稳住了局面。但当时北方呢?后赵是强,可国家碎了一地: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史称五胡十六国,四分五裂。南方再差好歹是统一的政权,向一个分裂的政权称臣,你确定没搞错?
反观南宋,面对的是统一了北方、正处于极盛时期的金国,什么铁浮屠、拐子马,听着就头皮发麻,称臣不奇怪吧?

再看看偏安之后打仗的次数,东晋不称臣也正常。
东晋和后赵、南宋和金国,这仗打得频率完全不一样。金国打下北宋国都开封后,一心想统一中国,亡南宋的心思就没停过。听说宋高宗逃亡路上吓得都不孕不育了,确实,他到了南方再没生过孩子,最后皇位只能传给宗室的赵眘。虽然中兴四将大多北伐过,但除了岳飞,基本没啥效果。岳飞又太能打,高宗猜忌他,为了求和,称臣不奇怪?
东晋呢?后赵灭了西晋后,北方自己都乱成一锅粥,自顾不暇,哪还有功夫打南方?不打仗就称臣,这也太怂了吧?确实不符合常理。

还有个关键点,皇帝对将军的信任程度,两边差远了。
南宋渡江之后,不少军阀趁乱而起,大将苗傅和刘正彦直接兵变,软禁了高宗,让他禅位给太子(太子是渡江前生的),想把控朝政。虽然张俊平定了乱子,但高宗心里留下阴影了。后来岳飞喊着“迎回二圣”,打胜仗多了,威望和权力太大,高宗觉得威胁到自己了,只能把他弄死在风波亭。从此南宋再没拼命北伐的大将,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
东晋初期就不一样了,得说说祖逖和刘琨,就是“闻鸡起舞”那俩人。刘琨在东晋没建立时就死了,但祖逖北伐收复了不少失地。有这么能打的将领,后赵能拿东晋怎么样?祖逖也是一心想着收复河山,最后忧愤而死,但总体来说,东晋对将领还是信任的,没被自己人坑死。再说当时的权臣王敦,虽然有点反心,但外敌当前,靠着王导的关系,大概率也会一起对外。

最后再聊聊当时的人心观念,这差别更大了。
五胡占中原的时候,好多西晋遗民冒着生命危险往南方跑,这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南方也跟着发展起来,到了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彻底超过北方。为啥老百姓这么拼?因为华夏中原在西晋之前,从来没被异族统治过,更别说称臣了。从周秦两汉下来,华夏人骨子里的优越感不允许,差不多就是觉得“亡国灭种”的意思(虽然当时没这个词,但差不多这意思)。
南宋就不一样了。后来明朝土木堡之变时,不少大臣提议南迁,就是因为有东晋和南宋的例子,想照着旧例来。南宋也是,有东晋的前车之鉴,实力不如人,那就称臣呗,又不会真的亡国灭种。
所以人心这一块,直接导致了南宋称臣、东晋不称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