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使始于唐代中期-到了南宋三司使行使哪些权利 (三司使是什么)
三司使是唐代中期以后,财务行政渐趋繁杂,乃特简大臣分判度支、户部、及充任盐铁转运使,分别管理财政收支、租赋与盐铁专卖事务,后唐明宗亍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委任宰相一人专判度支、户部与盐铁转运使事务,...
三司使是唐代中期以后,财务行政越来越乱,朝廷就专门挑几个大臣分别管度支、户部,还有盐铁转运使,分别管财政收支、租赋和盐铁专卖的事。后唐明宗在天成元年(公元926年)让一个宰相专门管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的事。长兴元年(公元930年),这三个使合并成一个,叫三司使,总管财政收支、租赋和盐铁专卖。北宋也沿用了这个设置,三司使管全国的钱粮进出、平衡财政收支,是中央最高的财政长官,号称“计相”。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改官制,三司使的活儿归了户部尚书。

一开始设三司,主要是为了把宰相的财权分走一点,这样君主权力就更集中了,但跟中央集权关系不大。后来三司这部门简直啥都管,连兵部、户部、工部、礼部、吏部原本管的事,它都插手了,连监察部门的事儿它都管,连人家的职权都给侵占了,而且地方州县的财政活儿它也全包了。
政府在经济上管得太多、太集中,刚开始确实能让中央多弄到点钱,但时间一长,机构肯定会变得特别臃肿,办事效率也低下来了。这种把全国经济命脉都垄断了的情况,跟宋朝统治者想搞分权制衡、不让任何一股势力太大的理念不合,所以不改不行。元丰改制的时候,就把三司抢走的各部门的权力又还回去了,最大的财政权归了户部。三司这个曾经比其他部门都牛的大块头,这下总算完蛋了。
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唐末税法乱得一塌糊涂,田赋、丁税的收入根本养不起王朝的庞大开销,国家主要靠盐铁和度支的收入。五代后唐明宗开始设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宋朝刚建立的时候也沿用了。三司的职责就是总管全国各地的贡赋和国家财政。长官是三司使,权力大得跟宰相差不多,号称“计相”。《宋史·职官志二》里说:
宋朝初年沿袭五代的老规矩,设了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各地送来的贡赋朝廷不管,全归三司,统一管盐铁、度支、户部,叫“计省”,地位仅次于执政,被称为“计相”。
三司的副长官叫三司副使。宋太宗那会儿,废了三司使,另外设了盐铁、度支、户部三个使。真宗的时候,又把那三个使废了,重新设了一个三司使,另外还设了盐铁副使、度支副使和户部副使。盐铁下面分了七个案,就是兵案、胄案、商税案、都盐案、茶案、铁案、设案这些,管全国的矿冶、茶、盐、商税、河渠和军器啥的。度支下面设八个案: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管全国财赋的数目。户部下面设五个案:户税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衣粮案,管全国的户口、两税、酒税这些事。三司的附属机构,据《宋史·职官志二》记载,有磨勘司、都主辖收支司、拘收司、都理欠司、都凭由司、开折司、发放司、勾凿司、催驱司、受事司等等。这么一看,三司的权力真挺大的,事儿也特别多。北宋前期,全国大部分开销都得靠三司,它其实把尚书省的好多活儿都接过去了。元丰改官制的时候,虽然废了三司,把权力归了户部和工部,其中胄案改成了军器监,这些改革看着还挺合理。但毕竟国家大账户部一个人也管不过来,所以北宋末年又设了总领财赋官和经总制使来管这些事。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管民政,枢密院管军政,三司管财政,这三家就像三条腿的凳子,谁也不管谁,但大权都捏在皇帝手里。神宗改制后,宰相其实也管财政了。到了南宋,宰相还兼任枢密使,又管了部分军政。这么一来,宰相又把民政、财政和部分军政的权力抓回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