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灯头生日-正月十三为何被称为-这种风俗在南宋有什么记载 (生日灯饰)

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

admin

正月十三,老一辈人叫它“灯头生日”。这天得在厨灶底下点个灯,叫“点灶灯”——其实就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快到了,各家都提前试试做好的灯,所以就成了“灯头”的日子。南通以前啊,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十八落灯,有句话说得有意思:“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还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说法,上灯吃汤圆,落灯吃面条,讲究着呢。

这习俗其实从南宋就开始了。南宋时候就有记载,理宗淳佑三年,也就是1243年,那时候就有“请预放元宵,从十三开始,街巷桥道都编竹挂灯”的说法。

灯头生日-正月十三为何被称为-这种风俗在南宋有什么记载 (生日灯饰)(图1)

滚龙灯

说到滚龙灯啊,这习俗可有一百多年了,一般玩四天。正月十三是试灯,十四起灯,十五正灯,十六圆灯。试灯这天傍晚,六条老龙和好几条滚龙第一次上街。等天黑了灯亮起来,龙灯就开始上下翻飞,到处盘旋。街道两边家家户户都挂着灯,还点香放炮,可热闹了。

后来啊,滚龙、花篮灯、故事灯、走马灯、鱼灯、狮子灯、兔子灯、蝴蝶灯、金瓜灯都跟着上街。路上各色龙灯来来回回,彩灯闪得亮堂堂的,一直闹到半夜三更才收灯,第二天接着玩,一直到十六圆灯才算完。

扎彩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得从正月十三开始扎彩灯。老北京有首年禧歌谣:“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意思就是,十三是“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十七“罢灯”。所以从十三这天起,大家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豆腐节

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有个豆腐节,是林氏族人元宵上灯里特别有意思的习俗。传说啊,豆腐既能添丁,又能保丰收。这天呢,由家里当年添了小娃的人出钱,其他人捐钱买很多豆腐。等上灯的鞭炮一响,男女老少就开始互相扔豆腐,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子骨棒、日子富足,人丁兴旺。被豆腐砸中了,据说新一年会更吉祥!

祭关公

西安长安区的农村,正月十三有个祭关公的习俗。祭关公用的贡品叫“添碟子”——把一粒粒饱满的大黄豆排成屋檐的样子,再用彩色豆子、瓜子、桃仁用竹棍嵌接,一层层码在几个碟子搭起来的架子上,最后做出精巧的亭台楼阁,这就是长安区特有的手工艺品“添碟子”。

灯头生日-正月十三为何被称为-这种风俗在南宋有什么记载 (生日灯饰)(图1)

圣虫宴

有句老话叫“不过十五未出年门”。正月十三,很多农村有做“圣虫”的习俗。这天村里的妇女们三五家凑一块儿,和面、裁剪、雕刻、蒸忙活,算是春节最后一“忙”,准备过元宵。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圣虫”就在这些扛锄头、摸铁锨的巧手下出炉了。“圣虫”的“圣”谐音“升”,圣虫宴,就是盼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步步高升。

祭海放海灯

正月十三祭海放海灯,是渔民的传统。传说这天是海神娘娘生日,当地的渔民和村民就按老规矩,在岸上摆祭品,对着大海祭拜海神,点鞭炮烟花,再把做得特别好看、写满祝福的船灯放到海里,求一帆风顺、平平安安。


上一篇: 南宋进行过几次北伐-为何南宋的北伐一直失败 (南宋进行过几次战争) 下一篇:南宋第一明君宋孝宗为何主动禅位 (南宋第一名臣)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