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御营司的设立-南宋的三衙机构曾有哪些职权 (御营司设置于哪一年)
南宋初,随着御营司的设立,三衙机构虽仍存在,但事实上三衙统兵制度已宣告废除,三衙长官降为三支兵马的统兵官,不再享有统辖全国军队的权力,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简介高宗时仍保...
南宋刚那会儿,情况就有点变了。御营司一设立,三衙机构虽然还在,但三衙统兵制度其实就算废了,三衙长官变成了三支兵马的统兵官,再也没法管全国军队了。高宗在位的时候,班直还留着,负责宿卫,但人真不多。建炎三年(1129年)吧,诸班直直接被废了,改用御前中军顶上。结果第二年,班直又恢复了,可人数还是少,说白了,这时候杨沂中的神武中军才是皇帝真正的亲兵,比班直靠谱多了。宁宗的时候,班直分了24班,都归殿前司管,让中军统制兼着指教、统领兼同指教。绍兴五年,杨沂中的神武军改成了殿前司军。绍兴十一年,罢了大将的兵权,各路御前诸军都减了兵力,就殿前司军越打越多,最后到了7万多人。从这以后,三衙军和屯驻大兵平起平坐,谁也不归谁了。

三衙的武帅官名挺绕,叫“主管殿前都指挥使司公事”之类的,直接听皇帝和枢密院的调,跟外面的御前诸军都统制差不多级别。本来三衙军是临安府的卫戍部队,后来马司军挪到建康去了,结果临安和建康的三衙军,说白了也成了屯驻大兵,跟外头那些驻军平起平坐了。
乾道四年(1168年),有个叫迈的中书舍人,上书说三衙军制的名字不对头。他翻出老祖宗的规矩说,军职大的分八等,除了都指挥使不常设,下面有副都指挥使、都虞候,还有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这些,一级一级跟爬梯子似的,不能随便废一级。要是有人空缺,就得按功劳递补。可南渡之后,乱糟糟的搞临时抱佛脚,三帅里资历浅的,开始叫“主管某司公事”,都虞候以下的官职干脆不设了,结果让守卫皇宫的精兵,跟外头军队用一个名头,统制、统领当头儿,还让他们兼职外路的总管、钤辖。这按老规矩不对,按实际情况也不合理啊。他说以陛下的本事,难道还缺十几个能当爪牙的人吗?要是按祖宗的规矩,把三衙的名字改了,诸军改诸厢,统制以下改都虞候、指挥使,让宿卫的兵有等级,士兵心里有谱,将来拜将的时候,也不会一军都惊慌失措。这样既能防患未然,又符合名头和实际,连环卫将军都可以不设。他让枢密院去查查旧例,商量个合适的,说不定能稍微帮着显扬圣上的武功。孝宗看了还挺高兴,马上批给枢密院。但当时知院的虞允文不在,同知刘珙不乐意,说“这舍人想干嘛?”迈就说“我就按看到的说,行不行是上面的事”。结果这事儿就这么黄了。后来他翻《华阳集》,看到王珪给高琼写的碑文,里面高琼说当年当殿前都指挥使时,军职有空缺,就建议设副都指挥使、都虞候,这样十个人左右,离皇帝近,好升迁,士兵也认得他们,打仗时上下能熟悉。皇上批准了。这不正好印证了他之前说的嘛!
高琼这话,跟迈说的简直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