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使始于唐代中期-到了南宋三司使行使哪些权利 (三司使是什么)
三司使是唐代中期以后,财务行政渐趋繁杂,乃特简大臣分判度支、户部、及充任盐铁转运使,分别管理财政收支、租赋与盐铁专卖事务,后唐明宗亍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委任宰相一人专判度支、户部与盐铁转运使事务,...
三司使是唐代中期以后,财务行政的事儿越来也多,越来越杂,就专门挑几个大臣分别去管度支、户部,还有盐铁转运使,分别管着财政收支、租赋和盐铁专卖这些事儿。后唐明宗在天成元年(公元926年)让宰相一个人专门管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这几摊子事。到了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干脆把这三个使合并成一个,就叫三司使,总管财政收支、租赋和盐铁专卖。宋朝也跟着这么设,三司使管着全国的钱粮收支、平衡财政账目,成了中央管财政最大的官,号称“计相”。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改官制,三司使的活儿就并给户部尚书了。

当初设三司,本来是想把宰相的财权分走一点,让皇帝的权力更集中,跟中央集权倒没啥关系。但后来三司这部门简直啥都管,管了原来兵部、户部、工部、礼部、吏部的事儿,连监察部门的事儿它也插手,连地方州县的财政活儿它全包了。
政府管经济的权力抓太死,一开始是能让中央多捞点钱,但时间长了,机构肯定越来越臃肿,办事效率越来越低。这种把全国经济命脉都垄断了的做法,跟宋朝统治者“分权制衡,不让谁做大”的建国理念对着干,不改不行。元丰改制后,把三司抢走各部门的职权都还回去了,最大的财政权归了户部。三司这个曾经比别的部门都牛的庞然大物,总算寿终正寝了。
三司在北宋前期是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号称“计省”。唐朝末年税法乱套,田赋、丁税那点钱根本养不活王朝,国家主要靠盐铁和度支的收入。五代后唐明宗开始设盐铁、度支、户部这三个“司”,宋朝也继承了。三司的职权就是管全国各地的贡赋和国家的财政。长官叫三司使,权力大得跟宰相差不多,号称“计相”。《宋史·职官志二》里说:
宋朝刚建国时沿袭五代的老规矩,设了个三司使来总管国家财政,各地的贡赋收入,朝廷不管,全归三司管,统管盐铁、度支、户部,叫“计省”,地位仅次于执政官,人称“计相”。
三司的副官叫三司副使。宋太宗时,废了三司使,另设盐铁、度支、户部三个使。真宗时,又废了这三个使,重新设一个三司使,还设了盐铁副使、度支副使、户部副使。盐铁下面设了七个案,比如兵案、胄案、商税案、都盐案、茶案、铁案、设案这些,管全国的矿冶、茶、盐、商税、河渠和军器。度支下面设了八案: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管全国的财赋数字。户部下面设了五案:户税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衣粮案,管全国的户口、两税、酒税这些事。三司还有一堆附属机构,像磨勘司、都主辖收支司、拘收司、都理欠司、都凭由司、开折司、发放司、勾凿司、催驱司、受事司这些,光看这些名字就知道三司管的事儿多杂,活儿多忙。北宋前期,全国财政支出基本靠三司,三司几乎把尚书省的活儿都抢了。元丰改革时虽然废了三司,把事儿归给户部、工部,其中胄案改成军器监,这些改革还算合理。但毕竟大账户部管不过来,所以北宋末期又设了总领财赋官、经总制使来管这些。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管民政,枢密院管军政,三司管财政,三个部门各管各的,谁也不理谁,但大权都在皇帝手里。神宗改制后,宰相实际上就兼管财政了。南宋时,宰相还兼任枢密使,又管了部分军政。这么一来,宰相又把民政、财政和部分军政的权抓回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