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生平经历了哪些历史事件-宋朝著名词人晏殊简介 (晏殊生平经历简介50字)
宋朝著名词人晏殊是个怎样的人?晏殊的人物评价怎么样?晏殊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最后晏殊是怎么死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晏殊简介,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那会儿挺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14岁就中了进士,神童嘛,皇帝直接赐了进士出身,让他当秘书省正字。后来官越当越大,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甚至做到宰相,还兼着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都干过。1055年在京城里病死了,封了临淄公,谥号元献,所以后世都叫他晏元献。他写词厉害,尤其小令,风格含蓄婉丽,跟他儿子晏几道并称“大晏”“小晏”,还跟欧阳修齐名“晏欧”。诗和文也行,不过集子散得差不多了,现在就剩下《珠玉词》、《晏元献遗文》啥的。

晏从小就聪明,5岁就能写东西,被叫“神童”。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事儿,就把他推荐了。第二年,14岁的晏殊和几千考生一起殿试,人家一点都不慌,刷刷写完卷子。真宗皇帝挺喜欢他,赐了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嘀咕“晏殊是外地人”,皇帝说“张九龄不也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考诗赋论,晏殊直接跟皇帝说“我做过这题,换个题吧”。这真诚劲儿,皇帝更欣赏了,让他当秘书省正事,还留在秘馆读书。他学习特努力,交朋友也稳重,直使馆陈彭年挺看重他。
三年后召试中书,当了太常寺奉礼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升光禄寺丞,结果他爹去世了,回家临川守孝。结果守孝期没到就被叫回去,跟着皇帝去太清宫祭祀。皇帝让他编修宝训,后来又做了同判太常礼院。没多久他娘也去世了,他想等守完孝再上班,皇帝没同意。又被调太常寺丞,升左正言、直史馆,还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年中又升户部员外郎,当太子舍人,接着又知制诰、判集贤院。
后来他当翰林学士,升左庶子。皇帝有事问他,都写小纸条给他,晏殊写好建议连纸条一起交回去,皇帝觉得他做事特靠谱。乾兴元年(1022年),仁宗12岁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大家都没办法。晏殊提了个“垂帘听政”的建议,大臣们都支持。于是他升了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来又当礼部侍郎、知审官院。可他反对张耆当枢密使,惹了刘太后不高兴,还在玉清宫拿朝笏撞折了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了。

天圣五年(1027年),他被贬到宣州,后来又改去应天府。在那儿他特别重视书院,大力搞应天府书院,还请范仲淹去讲学,培养了不少人。这书院(又叫“睢阳书院”)跟白鹿洞、石鼓、岳麓并称宋初四大书院。五代以后学校老是被禁,晏殊是第一个带头办教育的。庆历三年当宰相时,又跟范仲淹一起搞“庆历兴学”,让州县都立学,设教授,从京师到郡县都有官学了。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为劝太后别穿龙袍去太庙,被贬到亳州、陈州。五年后被叫回来当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又做了三司使。那时候李元昊建西夏,打陕西,宋军老败。晏殊分析情况,给仁宗提了四条:撤内臣监军,让主帅说了算;招弓箭手训练;清理宫里财物资助边关;追回各司占的物资充实国库。宋军很快就把西夏搞定了。
庆历二年(1042年)他当宰相,加平章事。第三年又升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四年(1044年),因为写李宸妃墓志被孙甫、蔡襄弹劾,贬成工部尚书知颖州,后来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那年当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西安),后来调河南府,官衔转兵部。

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晏殊病了,想回京城治病,好了再出去。仁宗特意把他留下,让他给自己讲经,五天来一次,按宰相待遇。过了一年病重了,仁宗想去看他,晏殊赶紧让人捎信说“我老了病重,不能做事了,不值得陛下担心”。不久,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就去世了。仁宗虽然去悼念了,但还是没在他病时来看望觉得遗憾,两天没上朝。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碑文上还写了“旧学之碑”。晏殊当大官多年,人特平易近人,只看贤不贤,范仲淹、王安石都出自他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都是他栽培推荐的。富弼是他女婿,但他举贤不避亲,富弼后来也当了宰相。
晏殊这人性格刚毅直率,生活也挺朴素。他当州官的时候,手下和百姓都怕他那急脾气。但他特会识人,富弼、杨察都成了他女婿。他当宰相兼枢密使时,富弼是枢密副使,他还主动辞掉枢密使,皇帝没同意,可见多受信任。他的文章内容好,词儿也华丽,啥文体都行,尤其写诗,有闲雅劲儿,还多情。晚年还一直学习,不知道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