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惨败的原因是什么-君子馆之战宋朝为什么会输 (宋军惨败的原因有哪些)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君子馆之战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太宗时期是北宋和辽国交战比较密集的阶段,也是宋军拥有可观战力的阶段,只是空有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梦的宋太宗,缺乏相应的才能,对内稳...
宋太宗那会儿,北宋跟辽国打得挺频繁,宋军也算有点战力,但宋太宗就光想着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了,本事嘛……对内稳政局还行,对外打仗,尤其是打辽国,那真是屡战屡败,打脸打了不少回。一次比一次惨,宋军精锐就这么耗光了,北宋后来再也没能跟辽国硬碰硬,宋太宗这“功绩”可不小。而君子馆之战,就是这场“打脸史”里最扎眼的一次,河北防线被辽军砸得稀烂,北方州郡被洗劫,北宋的脸丢得那叫一个干净。

君子馆之战打的是雍熙三年,也就是986年。跟七年前(979年)的满城之战有点像,都是北宋北伐大败后,辽军趁机南下打秋风。高粱河输了,引出满城之战;雍熙北伐曹彬主力在岐沟关栽了跟头,辽军立马杀过来,君子馆之战就这么爆发了。两仗都是北宋提前准备的防守战,结果却天差地别——满城之战宋军打赢了,把辽军的气焰压了下去;君子馆之战呢,宋军精锐差点被团灭,河北州郡从此没了军力保障。这到底咋输的?
君子馆这仗,情况比之前的防守战糟多了。宋军士气低落得厉害,岐沟关那场仗对他们的打击,可比高粱河大多了。
《辽史.圣宗本纪》里写辽师和曹彬、米信战于岐沟关,大败之,追至拒马河,溺死者不可胜纪;剩下的兵往高阳跑,又被辽军追着打,死了好几万,扔的武器盔甲堆得像小山。
《辽史.耶律休哥列传》也说宋军望风而逃,掉下河被踩死的过半,沙河都被尸体堵住了。太后还让耶律休哥把宋军的尸体堆成“京观”(就是用尸体堆成的土堆)。雍熙北伐的三路大军里,曹彬那路是主力,本来想围幽州,结果后端跟不上,手下武将又压不住,硬着头皮打,被辽军主力包了饺子,好几万精锐没了。这简直就是给宋军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这时候辽军大举南下,北宋就该学满城之战那样,稳住防守,找机会反击。可惜君子馆这仗,辽军准备足了,宋军压根没准备好。
辽军这回学聪明了,岐沟关输就输在韩匡嗣指挥不行,临阵跑路。这次换了耶律休哥当主将。《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写韩匡嗣扔了旗鼓就跑,只有耶律休哥整着兵退了下来。满城之战时,也是耶律休哥的部队没怎么损失,韩匡嗣的主力被宋军追着打,北宋说斩了一万多人,算大胜。君子馆这回,耶律休哥被重用了,辽国明显想趁你病要你命,进一步削弱北宋的进攻能力。

《辽史.圣宗本纪》还写辽国下诏,让驸马萧继远、林牙谋鲁姑这些人守住边境,别让宋军探到消息。为了打北宋一个措手不及,辽国把跟宋交界的地方都封了,宋军虽然知道辽军要南下,但具体多少人、啥时候来,完全摸不着头脑。这直接导致宋军君子馆之战时错判了辽军兵力,最后惨败。
辽国准备得这么足,北宋那边呢?显然还没从岐沟关的惨败里缓过来。几个月前精锐都打没了,得喘口气吧?辽国可不给时间。宋太宗这下可犯难了,君子馆之战谁来当统帅,他压根没主意。
《宋史.刘廷让列传》里说,契丹扰边的时候,宋太宗想选个将领,挑来挑去没一个合心意的。满城之战好歹还派了刘廷翰,虽然军功不够压服众将,好歹能连上各路兵马,制定了前面顶住、崔翰绕后埋伏的战术。君子馆这回,岐沟关败下来的将领,宋太宗恨不能都办了,哪敢让他们打这场关键仗?所以选来选去,干脆不选了。
结果宋太宗的部署是:李继隆守沧州,杨重进守高阳关,刘廷让守瀛州,田重进守定州,张齐贤管代州,各自守自己的地盘。大家都是“都部署”,平级!宋朝统一战争时,“都部署”可是征讨一军的总指挥,可现在呢?谁也不归谁管,等于各打各的。辽军正好能集中兵力一路一路打。
更要命的是刘廷让,虽然是老将,但已经13年没指挥主力打仗了。他是宋太祖973年被罢的军职,到986年,整整13年没上战场!宋太宗找不到能打的,才把他拎出来,这老胳膊老腿,还能打仗吗?
没有主将的宋军,后勤还出了大问题。刘廷让带兵出击的时候,直接被天气干趴下了。
《宋史.太宗本纪》写十二月乙未朔,大雨雪,宴群臣玉华殿。《宋史.刘廷让列传》说当时天太冷,兵士的弓弩都拉不开,契丹把刘廷让围了好几层。“彀”就是拉满弓的意思,现在看觉得夸张?想想李愬雪夜入蔡州,风雪大作,旌旗都破了,人马冻死的路上都是。蔡州在湖北都这样,河北的君子馆,冬天野外作战,冻僵将士完全可能。可问题是,辽军不也一样冷吗?咋没见他们冻僵?有人说辽军抗冻?作为北方人得说句公道话,我们抗冻也不是穿短袖过冬,也得穿厚的!宋军常年驻扎边境,冬天打仗,咋会没准备够防寒衣物?只能解释:宋军压根没做好出城野战的准备。
战役刚开始,辽军没动,宋军该守着找机会反击。结果呢?宋军不明辽军兵力,就主动出击了。满城好歹有战术计划,君子馆这儿,宋军压根没统一计划。
《宋史.太宗本纪》写己亥,定州田重进入契丹界,攻下岐沟关。壬寅,契丹败刘廷让军于君子馆,抓了先锋贺令图,高阳关部署杨重进战死。一看这记载,不用想,肯定是宋太宗在汴京又开始了“业余军事爱好者”模式,命令前线出击。田重进没发现辽军主力,刘廷让倒是有想法,可当时的宋军边防体系,根本不适合他的计划。
《辽史.耶律休哥列传》说刘廷让带几万骑兵沿海边出来,约好和李敬源合兵,说要打燕京。耶律休哥先带兵占了要地。后来太后大军到了,一接战,杀了李敬源,刘廷让跑回瀛州。《宋史.刘廷让列传》说刘廷让先分了精兵给李继隆当后援,紧急时候能救应。
你看刘廷让的意思:拿自己当诱饵,吸引辽军主力。不然他傻啊?就一路宋军去打幽京?北宋两次北伐都没打下来,他能行?而且真想偷袭,能大张旗鼓说“我们要夺燕云十六州”?宋太宗千挑万选,就选了个这么“聪明”的?
合理的解释是:刘廷想让辽军围自己,然后李继隆从后面合击。但问题还是那——刘廷让和李继隆谁也不管谁,整个北方防线没有谁能统一调度。刘廷让需要的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支持,在他被围的时候,外面能合围辽军。可惜没人有这权力和威望。所以君子馆最激烈的战斗,就是辽军主力死磕刘廷让这一路,而且被围的宋军还因为天气,战力大减。
刘廷让被围后,先锋贺令图直接“投敌”了。
《宋史.贺令图列传》说刘廷让和辽军打于君子馆,贺令图当先锋,被围了好几层。辽国的“于越”(耶律休哥)在军中传话“想见见雄州贺使君”。贺令图以前被辽军骗过,以为人家真来投降,想立大功,就带着几十个亲兵去迎接。
这“于越”是辽国最高官职,历史上就10个人当过。贺令图也是个“人才”,当初就是他挑唆宋太宗打雍熙北伐,说辽国内乱,百姓会迎接王师,结果战败后大臣们都想杀他。君子馆这仗,他直接带人去“受降”,但凡脑子没问题的都知道,这哪是投降,分明是陷阱啊!贺令图这自私行为,直接把被围宋军的士气搞崩了。他是先锋啊!他投敌了,剩下的士兵还有啥心思打仗?
更打击士气的是,李继隆根本没支援刘廷让。
《宋史.李继隆列传》说敌军围刘廷让好几层,李继隆带兵退回了乐寿。刘廷让打不过,全军覆没,自己单人匹马逃了出来。不能全怪李继隆,人家也是名将,满城之战时就敢改宋太宗的阵图,打仗不含糊,不是怕死的人。说到底还是那个问题:宋军没统一调度,李继隆再上,容易被围,得不偿失。所以宋太宗知道李继隆撤退后很生气,把他叫到京城问罪,后来又放了。
所以君子馆最激烈的战斗,就是刘廷让和辽军主力的死磕。宋军各方面都处于劣势,这一仗刘廷让的部队几乎全军覆灭,几万精锐骑兵没了,刘廷让自己逃了出来。辽军攻势也很猛。《辽史.圣宗本纪》写国舅挞烈哥、宫使萧打里战死。可见耶律休哥也没把握其他宋军不会支援,所以赶紧吃掉刘廷让所部才是上策。
这一仗打完,北宋彻底没胆子北伐了,能守住边境就算烧高香了。《辽史.耶律休哥列传》说自是宋不敢北向,当时宋人吓小孩不哭,就说“于越来了!”《宋史.刘廷让列传》说自是河朔戍兵没斗志,又抓老百姓当兵守城,都没经过战斗。
此战后,北宋丧失了主动进攻辽国的能力。同时期的西北党项族李继迁,看北宋不行了,果断依附辽国,北宋陷入两线作战,军事压力山大。宋军战力急速下滑,连防御都成了问题。
参考资料《宋史.太宗本纪》《宋史.李继隆列传》《宋史.刘廷让列传》《宋史.贺令图列传》《辽史.圣宗本纪》《辽史.耶律休哥列传》《宋史纪事本末.卷二》《旧唐书.李愬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