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为何在宋朝的地位还是很高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下场)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我们都知道,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发动了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就是现在的江西抚州。这哥们儿在北宋可太有名了,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头衔一大堆。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搞了场大改革,想解决北宋建国以来一直穷、一直弱的毛病。结果呢?到了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一死,这场变法就算黄了。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王安石这人在宋朝的地位高得很,高到后来能进孔庙,跟颜回、孟子这些大圣人并列着受人供奉!

当初王安石为了让自己变法能顺顺当当推行,想了个招儿:用范仲淹那时候搞起来的学校系统,开始大规模统一大家的思想。
他直接拿自己的书代替了古代那些大儒的著作,把《三经新义》《字说》这些作品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说白了就是想让大家的思想都跟他统一。
而且,他还开始限制宋朝一直以来挺宽松的言论自由。要知道,在王安石变法之前,朝廷里的谏官、御史这些官儿,批评皇帝和宰相的权利特别大,成了当权者的一个大麻烦。
在王安石之前,宋朝为了让朝廷能听到批评,专门规定台谏官(就是那些专门提意见的官员)的任命权不在宰相手里,在皇帝手里。
王安石为了减少变法路上的阻力,慢慢把台谏官的任命权挪到了宰相手里。这么一来,台谏官跟宰相就成了“自己人”,批评声自然就少了,甚至有些台谏官反过来成了反对改革的主力。
用现在的话说,国家政策要想顺利推行,内部统一协调确实有必要。
可这不能成为排除所有批评的理由。现在社会里,批评国家政策主要靠民间舆论和媒体,作用挺大的。但宋朝哪有这些啊,民间舆论虽然也有,但力量太弱了。
所以宋朝那时候,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批评,主要来自朝廷内部,说白了就是政府自己批评自己。王安石这一搞,等于削弱了政府自我批评的作用,又没找别的方式来顶上,结果政府的批评就成了走过场,这算是他变法的一个后遗症吧。
王安石为了推进变法,搞统一思想、少批评、压反对声音、限言论自由这一套,要是说这做法没错,那只有一个条件:王安石本人得绝对正确。

但问题是,谁能保证自己绝对正确啊?结果王安石的这套做法,后来被不少人拿去用了。而且王安石自己的操守,也有人挑刺儿。
关键是,他搞的这种方式,可保不齐以后用这种方式的人,个个都是好人。就算在王安石自己掌权的时候,也有不少想占便宜的小人顺着他的意思来,拍马屁。
所以啊,反对王安石,不一定是针对他这个人,更多是反对他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的坏处。
比如宋徽宗时期的蔡京,就学着王安石那套,而且在统一思想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科举制度本来面向全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来考,多样性保证了公平。自从王安石把自个儿的书定为科举教材后,蔡京更狠,直接把科举给废了,完全从官办学校里挑人。
蔡京当上宰相后,干了几件狠事。第一件,把以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大臣,像文彦博、司马光、苏辙、苏轼这些,一共190个人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叫“元祐党人碑”,就是专门用来打击报复这些人的。
后来他又把这名单扩到309人,改名叫“元祐奸党碑”。宋徽宗和蔡京俩大书法家还趁机秀了一把书法:皇宫里的碑是宋徽宗亲自写,蔡京写的则发到全国各地,让每个州县都刻石立碑。
宋徽宗还下令烧毁“元祐党人”的著作,不准他们“聚众教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因为前面有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写的序文,才没被烧。上了名单的人,子弟不能当官,得赶出京城,还得受歧视。
这时候,宋徽宗还把王安石封为“舒王”,让他进孔庙跟颜回、孟子一起享受祭祀,王安石的儿子王雾也成了孔庙里被祭祀的对象。崇宁三年(1104年),科举制彻底废除,官员全从学校里选。
王安石当初为了变法搞统一思想,到了蔡京这儿算玩到极致了。王安石给国家搞理财的那套,蔡京他们全盘接收,结果民间财富哗哗往京城流,老百姓的日子却越过越穷。
蔡京废除科举17年后,到了宣和三年(1121年),因为这事儿太不得人心,科举制又恢复了,但这时候已经晚了。6年后,北宋就没了。
宋朝本来学术挺繁荣的,各种学派都有,王安石的“新学”(也叫临川学、荆学)就是其中之一。可王安石掌权后,他的新学就成了唯一正统,他的书长期都是科举和学校教育的教材,标准答案就这一套。
学术上这样,按学术分派的党争更严重。变法派一上台,就用行政权力打压其他学派,这不得不说算是王安石的一个大毛病。
王安石虽然变法失败下台了,但他的新学没马上退出主流。宋徽宗时期,新学还是正统,不准其他学派“聚众教学”。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钦宗为了救国,解除了学术禁令,但新学的独尊地位也就改了没多久。
到了南宋,王安石的学术地位降了点,但他的书很长时间里还是教学的主要参考书。秦桧当权时,还恢复过《三经新义》的教学地位,成了官办学校的专门课程。
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说得挺明白:“秦桧这小子,推崇的就是王安石那一套。”
直到南宋建立快80年后,宋宁宗时期,官办学校的教材才换成理学家的著作。
除了学术慢慢淡出,王安石的个人荣誉也过了很久才冷下来。他早就因为才高八斗、名气大被叫“圣人”了,他女婿蔡卞(蔡京弟弟)写了《王安石传》,把他捧得跟“追上古尧舜禹三代”似的。从宋徽宗开始,王安石父子就进了孔庙,跟颜回、孟子一起受人供奉。
南宋以后,王安石父子还在孔庙里,但祭祀的地位慢慢降了。直到南宋建立快110年后,也就是南宋末期的宋理宗时期,孔庙里才彻底没了他父子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