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没有把强大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力量 (宋朝为何没有大一统)
宋朝为何没有把强大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力量?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宋朝的经济就不必多说了,是公认的封建时期的第一,为什么这么强大的经济实力却不能转化为军事力量,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宋朝的...
宋朝的经济有多牛,就不用多说了,公认的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为啥这么有钱,军事实力却拉胯呢?主要就俩原因:“守内虚外”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先说说“守内虚外”这国策。
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建国那会儿,就一直想着统一全国,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979年灭了北汉,最后一个割据政权没了。但问题是,后晋石敬瑭当年送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还在辽国手里呢。
所以赵光义灭了北汉,立马转头打辽国,就想把幽云十六州抢回来。其实这事儿赵匡胤在的时候就盘算过了,还专门设了个封桩库,每年财政结余都存里面,赵匡胤还跟臣子说:“石晋割幽燕给契丹,害得那一带的人都在外头,我挺心疼的。等这库里的钱攒个三五十万,我就跟契丹谈,要是能把地盘和老百姓还回来,这些钱全当赎金;要是不行,我就拿这些钱招兵买马,自己打回来。”结果赵匡胤没来得及干这事儿就没了。
可那时候辽国实力真不是中原那些小政权能比的,人家是马背上的民族,军队战斗力、组织形式都比宋朝强。赵光义打辽国两次,都输了,损兵折将,连他自己都被射了一箭。两次征辽都没捞着好处,赵光义彻底没了夺幽州的胆儿,下令边将别主动跟辽军硬碰,只有辽军打进来才能还击。
打辽没几年,993年,四川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北宋这才建国33年,消灭北汉统一局部也才14年,一个王朝刚起来没多久就闹这么大的农民起义,历史上真少见。这也跟五代十国的背景有关系,那时候有点兵力的都想当土皇帝。
宋朝虽然不像秦朝隋朝那么暴政,但打割据政权的时候,中原老百姓被征了太多军需物资,有些宋将顺便抢老百姓,搞得北宋统治者跟老百姓矛盾挺深。建国那几年,小规模起义就没断过,后来终于闹成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大起义。起义军最猛的时候占了成都,建了个大蜀政权。北宋花了半年多才打下来,把这起义给镇压了。可就算这样,这事儿对北宋打击也挺大。
从那以后,收复燕云十六州就不是赵光义头等大事了,他跟近臣说:“国家要没外忧,肯定有内患。外忧就是边疆的事儿,都能防;就怕奸邪作乱,成了内患,这最可怕。帝王当政,得时刻留神这个。”
这话一听就知道,赵光义不把收回幽云当回事儿了,转过头来,防内患成了头等大事。
宋朝按“内外相制”的套路,在京城周围屯了几十万禁军,主要就是防着地方叛乱和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之后,防内患的重点就放在防农民反抗上了。
后来哪个地方闹饥荒,朝廷立马派京城的军队过去驻扎,随时准备镇压可能的起义。当地政府呢,就硬把饥民里能当兵的都抓去当兵,用这招防止饥民闹成大起义。到了宋真宗时期,宋辽打来打去谁也占不到便宜,就签了“澶渊之盟”。
这个盟约开了个坏头:拿钱买和平。从此以后,北宋“守内虚外”的政策就算彻底定下来了。
再说说“重文轻武”这国策。
先说说背景。唐朝为了防外敌,在边疆设节度使,方便调兵。节度使对地方军队有绝对权力,“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符,树六纛。外任之重,无比焉。”
后来节度使越来越牛,集军、民、财三政于一手,各地对朝廷离心离德。唐玄宗时期,边疆设了十个节度使,全国精锐部队都在那儿,安禄山一个人就占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唐朝搞成了“外重内轻”,结果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虽然安史之乱平了,但节度使对朝廷的威胁还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节度使们拥兵自重,最牛的是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朱温)、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这些人。各节度使在自己地盘上为所欲为,朱全忠一度控制皇帝,滥杀朝臣,最后在907年废了唐哀帝,自己当了皇帝,建了后梁。
唐朝最后亡在自己当初设的节度使手里。
朱全忠建了后梁也没统一全国,那些唐朝剩下的节度使照样拥兵自重,互相打,输了就被吞并。其中实力最强、建号称帝的,先后有五代,其余还有割据一方、传子孙的十国,这就是五代十国的由来。
五代十国那会儿,统治者都靠武力割据,原来的唐王朝被一堆小政权代替。五代十国里的节度使也横行霸道,手下多是猛将,武将夺权的事儿天天发生。唐朝的节度使祸害延续到五代十国还没完,长期战乱把老百姓害惨了。
宋朝是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将身份搞陈桥兵变,抢了皇位建的国。那时候节度使遍地都是,拥兵自重,有的藩镇将领还公开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藩镇将领们靠着手里的军队,互相吞并,武将夺权的事儿没停过。“兵权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之以亡”。对皇帝来说,控制住有实力的军队就能稳住国家,一旦失去对军队的掌控,皇权就不稳,得败亡。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靠当殿前都点检控制禁军,才搞成陈桥兵变,建了宋朝。宋朝就建立在这么个环境下。
赵匡胤经历过唐末五代那些政权更迭,再加上自己亲身经历,深知兵权对国家稳定的影响。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必须削弱节度使和朝廷大将的权力,这就是“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
第二,说说这国策咋定下来的。
宋朝靠军事政变夺的权,所以统治者对大臣防得很严。
为了巩固统治,宋朝搞“重文轻武”。宋朝初年还沿袭五代旧制,设节度使,他们军权、政权、财权一把抓,实际上就是半独立的小王国。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用各种办法削弱节度使的军权、政权、财权,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让各地赋税除了日常军费,全送到中央,剥夺了节度使动用地方税收的财权。同年又命令各州选精兵给中央,削弱了节度使的兵权。
北宋历代统治者都特别重视控制军队,搞了不少收将领兵权的招数。比如赵匡胤废了殿前都点检和副都点检,设了马、步、殿前三个都指挥使,就是所谓的“三帅”一起管禁军,削弱了禁军统帅的军权。
禁军高级军官都挑那些资历浅、好控制的人当,还经常换人,目的是怕士兵和将领关系太铁,但客观上造成了“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的局面。
还有个“更戍法”,就是派军队各地驻防,驻地经常换,统兵的将帅不跟着士兵走,固定在防地。美其名曰“练习勤苦,平均劳逸”,实际上是让“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堕”,这样猛将武夫就很难靠拥兵自重变成割据势力了。
宋朝这么一搞,禁军将领和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就没了,武将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危险消除了。同时,宋朝皇帝靠提高文官地位维护统治,从赵匡胤开始就定下了“文官治天下”的政策。宋仁宗时期的蔡襄说过:“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伺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甚至有人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回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犹不及矣。”这话虽然夸张,但也看出宋朝重文轻武有多厉害。
宋太宗赵光义还跟臣子说:“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污,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赵光义这话的意思是,用文臣管藩镇,就算这上百个文臣都贪污,也比一个武将拥兵作恶害的小。宋朝沿用前代的科举和恩荫制度,还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把读书人的前途和“学而优则仕”绑在一起,大量选拔士人,给好待遇,形成新的统治基础,搞出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局面,这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宋朝的统治。
这么一来,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就基本定下来了。
宋朝搞这些“重文轻武”的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时也挺符合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稳住了宋朝,但也留下了“积贫积弱”一堆毛病。
这么搞下去,就算宋朝经济再牛,统治者也没法把这实力变成军力,所以宋朝军事发展一直比不上西夏、辽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推行“重文轻武”,虽然防住了武将专横,巩固了统治,但严重打击了武将积极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军事和政治上都带来了坏影响。
从赵光义后期开始,对辽、西夏、金的战争老是输,主要就是这么多年搞“重文轻武”的结果。重文轻武下,用文臣统兵,皇帝好控制,但文人一般不懂军事,北宋中期带兵打西夏的范仲淹、韩琦,那是极少数会打仗的文官。
这么搞下去,这政策肯定防不住外敌,跟少数民族政权打仗老是吃亏,对外交往也老被动。就连突然叛变的侬智高,带着部队都能把宋朝打得节节败退,最后靠狄青才镇压下去。这就是“守内虚外”“重文轻武”下,宋朝军事实力不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