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背后真相-在宋朝吃牛肉犯法吗 (揭秘背后真相的四字词语)
对于宋代,很多人多半会有牛肉的记忆,一方面,受,水浒传,等古典小说的影响,英雄们下馆子上二斤牛肉、大碗喝酒等情节让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在流传于民间的宋代案件里,尤其是包拯智破割牛舌案,让人记忆犹新,...
有宋一代,对耕牛是极为重视的,牛病死或者要宰杀都是要在官府履行备案手续的。否则都有可能违法而招致祸端。
宋朝延续了汉代以来对耕牛的保护政策。咱们国家早就有保护耕牛的传统了,秦汉时期国家已经立法严禁屠宰耕牛;魏晋南北朝时规定,除了国家社稷之外,不得杀牛,如果违法就要死罪论处,其程度似乎比北宋更为严苛;到了唐代,法律规定,不管老弱病残,只要是耕牛,都在禁杀之列。

古代社会,牛可是最重要的农耕工具,就跟现在的拖拉机、收割机似的,朝廷出台严苛法律,禁止私自宰杀耕牛,正是由于对生产资料的重视。大宋也概莫能外。
常听人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严苛法律下,真没人杀牛卖牛肉吗?
其实是有的。
比如1031年,山东莱州知州张周物就上奏宋仁宗,说“官禁屠牛,而州场税膀有收算之文”——意思就是,朝廷明令禁止杀牛,地方官府却默认收牛肉税,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可以说是对抗朝廷,也可以说是管理问题,毕竟私杀耕牛违法。仁宗一听挺有道理,就一纸叫停了存在70多年的牛肉税。这说明,在这之前,有些地方官府其实是默认屠宰耕牛和买卖牛肉的。
保护耕牛肯定没错,但有些地方情况特殊:牛多跟牛毛似的,跟家养的鸡鸭差不多,不是紧缺的生产资料,宰了也不影响种地。反而能增加税源、活跃市场,让老百姓日子过得好点。国家法律是普适性的,一旦有特例,就不会令行禁止,从而扰乱法纪。所以,地方再有实际困难,这法律还是得遵守。
既然国家都立法了,说明牛肉在民间其实挺稀缺的。不过要注意,是牛肉稀缺,不是耕牛稀缺。宋初一头耕牛能卖5到7贯钱,要是杀了卖肉,能赚25贯以上,几乎是整牛的5倍!利润这么高,难免有人铤而走险,钻法律空子。
这么说来,再看《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吃牛肉,就能理解了。当然,咱们先不说吃牛肉是不是作者为了突出英雄形象的艺术处理,梁山好汉吃牛肉的地方,要么在梁山泊那种“贼窝”,要么在十字坡酒店那种黑店,要么在景阳冈那种荒郊野外的破店,要么在史家庄那种地主豪强家里。
一方面,这些地方都特隐蔽,一般人去不了,官府也管不到;另一方面,它们都在偏僻小县,不惹人注意。
要知道,封建社会官府的权力也就到县一级,县以下基本靠自治,情况复杂得很。顶风作案杀牛吃牛,自然就躲不过去了,宋朝牛肉管理的真空地带就这么出现了。
吃牛肉看着是小事,可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宋代牛肉税以及私下吃牛肉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大宋法律法规的漏洞,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真的够不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