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南宋最有作为的帝王-揭秘宋孝宗的一生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上是谁)

公元1162年,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宣布退位,其养子赵昚登基,是为宋孝宗,宋孝宗登基后仅两个月,就顶住压力,宣布为岳飞平反,因为岳飞是被宋高宗所杀,为了不让宋高宗太难堪,宋孝宗在诏书中这么说,岳,...

admin

1162年,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宣布退位,养子赵昚登基,成了宋孝宗。宋孝宗刚登基俩月,就顶着压力给岳飞平反了。岳飞是宋高宗杀的,宋孝宗怕太上皇难堪,诏书里这么写:“(岳)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念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南宋最有作为的帝王-揭秘宋孝宗的一生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上是谁)(图1)

宋孝宗把平反的功劳算给了宋高宗。但《金佗稡编》里记载,他私下见岳飞儿子岳霖时,又说了句:“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诏书里说岳飞“坐事以殁”,私下却说“冤枉”,这可不是心口不一,而是宋孝宗面对太上皇时,得拿出点特有的小心思。

给岳飞平反后,要定谥号,朝臣初拟“忠愍”,宋孝宗觉得“愍”字是让百姓悲伤的意思,怕太上皇敏感,改成“武穆”——既肯定了岳飞的功,又保住了太上皇的面子。

其实给岳飞平反,只是宋孝宗当皇帝的一个小片段。历史上都说他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可他却当了25年的“夹心饼干”,在“王道”(皇帝该做的事)和“孝道”(对太上皇的孝)之间来回拧巴。

一、不虐猫的小男孩

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徽宗、钦宗被金人抓走,宋高宗赵构逃出来,在遗臣拥立下建了南宋。宋高宗本来有个亲生儿子赵尃,3岁就没了。后来“苗刘兵变”把他吓得不轻,估计是伤了身子,再没生出来儿子。为了江山传承,大臣们劝他从太祖一脉里挑个养子。

宋高宗本是太宗一脉,为啥非要选太祖一脉?有人说金人把太宗的后裔都掳走了,其实不对,金人抓的只是嫡支,太宗旁支还有不少。宋高宗选太祖一脉,是信命。《宋史》里写:“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他觉得太宗一脉遭国耻,当年抢了太祖的江山,这是报应,所以得从太祖后人里选继承人。

宋高宗是太宗六世孙,得从太祖七世孙里挑。当时南宋境内太祖七世孙有1645人,10岁以下的小男孩只有10个。最后从10个里挑了两个胖瘦不同的小男孩给宋高宗“面试”。

《挥麈录》记载,官员把俩孩子带到宋高宗面前,一胖一瘦,胖孩子憨憨的挺可爱,瘦孩子有点拘谨。宋高宗一眼看中胖孩子,打算赏瘦孩子三百两银子打发走。这时候突然跑来一只猫,胖孩子一脚踢开,瘦孩子却稳稳站着,跟啥事没有一样。宋高宗立马改了主意,把三百两给了胖孩子,留下瘦孩子,这瘦孩子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

当然,那时候他还不叫赵昚,叫赵伯琮,后来宋高宗给他改名叫赵瑗,字元永。

二、我家添了个新弟弟

赵瑗刚进宫时才5岁。宋高宗那年25岁,不信自己以后生不出儿子,所以赵瑗虽然养在宫里,也不过是“备胎”,用来堵大臣们的嘴。宋高宗把他交给后妃张婕妤抚养。

张婕妤在后宫不算最得宠的,突然捡个皇子,跟得了宝贝似的,明眼人都看出她想靠这孩子将来当太后。

宋高宗的宠妃吴氏一看这情况,眼红得不行,多次在宋高宗面前吵着也要养个皇子。宋高宗觉得只养一个风险大,不如养两个对比对比,又从太祖七世孙里挑了个叫赵伯玖的孩子给吴氏,改名叫赵璩。

这下宋高宗有了俩养子:老大赵瑗(张婕妤养),老二赵璩(吴氏养)。后来吴氏当了皇后,赵璩成了皇后的养子,意义自然不同。大家都以为太子肯定是赵璩的,连宋高宗的亲妈韦太后也把宝压在他身上,没想到宋高宗的选择出乎所有人意料。

转眼俩孩子都长大了,宋高宗还是没想好立谁。一天他突发奇想,挑了20个美女进宫,分两拨,10个送老大赵瑗府上,10个送老二赵璩府上。过段时间又把美女召回,让医女一检查,老大府上的10个都是“完璧”,老二府上的10个已经不是处女了,还有两个怀了孕。

宋高宗自己也好色,但他知道选个不好色的接班人对宋朝更好。所以选谁,他心里有数了。

不过《宋史》说,老大赵瑗当时见到美女也差点把持不住,关键时刻老师史浩提醒了他,才赢了弟弟一局。但不管怎么说,能听老师劝,说明这孩子靠谱。

三、暴雨中的父慈子孝

1160年,宋高宗他妈去世后,他越来越懒散,封赵瑗为建王,正式立为皇子,赵璩成了“皇侄”,彻底没戏了。两年后,宋高宗立赵瑗为皇太子,改名叫赵昚。又过一个月,禅位给赵昚,自己当太上皇,赵昚成了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禅位那天,天降暴雨。仪式完事儿,太上皇宋高宗起身回宫,新皇帝宋孝宗扔下文武百官,非要顶着大雨亲自送。雨声里,宋孝宗用自己的身体挡着太上皇,全身都湿透了。《宋史》写:“班退,太上皇帝即驾之德寿宫,帝(指宋孝宗)服袍履,步出祥曦殿门,冒雨掖辇以行,及宫门弗止。”

宋高宗特别感动,心想亲儿子也就这样吧。宋孝宗走后,他对宫女太监连声感叹:“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其实宋高宗选宋孝宗,真是选对了。他在危难中建南宋,被金人追着打,卑微求和,退位后最想要的是认可和尊重。而宋孝宗呢,本是落魄的“太祖后裔”,被养在宫里还当了皇帝,对宋高宗的感激是真心实意的。所以暴雨里的“父慈子孝”,不是演戏,是俩皇帝各取所需——宋高宗要尊重,宋孝宗要报恩。

四、朕要北伐!

宋孝宗36岁继位,不算年轻,但心气儿足。刚登基俩月,顶着老大压力给岳飞平反。但为了太上皇的面子,他说话特别小心,生怕惹毛了宋高宗。

他为啥非要平反岳飞?除了岳飞确实冤,还因为宋孝宗是铁杆“主战派”——他要北伐!要收复失地!这是他的大志向,所以平反岳飞,必须的!

几个月前金主完颜亮被杀,金人内乱半年,正是北伐好时机。宋孝宗刚上台,意气风发,每次见太上宗都“必力陈恢复大计”。太上宗不以为然,他自己刚登基时也想北伐,不照样被金人揍?所以宋高宗对宋孝宗这套不赞成,早被金人吓破胆了。

宋孝宗不吃这套,一个劲儿劝太上宗支持北伐。太上宗最后不管了,宋孝宗跟猛虎出笼似的,准备大干一场。

后世都说,宋高宗时有名臣无明君,宋孝宗时有明君无名臣。真是这样。宋孝宗想北伐时,老将韩世忠死了11年,岳飞被害20年,四川名将吴玠牺牲23年,他弟弟吴璘也病在床上了。放眼望去,当年的抗金名将只剩66岁的张浚。

平反岳飞后,宋孝宗立刻把年过花甲的主战派老将张浚叫来,握着他的手说:“我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图之,将谁任其责?”这话听着,就知道他是真想北伐,不是做样子。

张浚老了老了又得重用,雄心万丈,开启了“隆兴北伐”。大军趁锐气收复了灵璧、虹县等地,可多年没抗金,实力大不如前,一个月后金兵杀回来,张浚兵败,被贬南下,半路上病死了,含恨而终。

原来,金主完颜亮死后,金世宗完颜雍继位,这人骁勇善战,征服了北境部落,还省吃俭用,以身作则,人称“小尧舜”。

宋孝宗是明君,金世宗也是明君,弱国的明君遇上强国的明君,真是不幸。

金世宗掌控金国后,对南宋北伐恼羞成怒,立刻挥兵南下,很快攻占淮河以南。张浚的兵马像遇到克星,刚收复的失地,转眼又没了。金世宗还不罢休,想继续南下逼南宋低头。

这形势,宋孝宗想“干就完了”,太上宗坐不住了,劝他:“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意思就是:大儿子啊,你想北伐,等我死了再说吧!大臣们也逼宋孝宗议和。

外有大臣拦着,内有太上宗催着,宋孝宗说的“隆兴北伐”,最后变成了“隆兴议和”。

议和了,宋孝宗心里还是不甘,惦记着北伐。他曾用当年在采石之战打败金兵的文臣虞允文当宰相,想让虞允文挑北伐的担子。虞允文去四川整顿军备时,宋孝宗还跟他约定:你要是从四川出兵,我还没动,是我负你;我要是动了,你还没动,是你负我!

可惜后来虞允文病死了,宋孝宗心心念念的北伐,又泡汤了……

面对满朝主和派的大臣,宋孝宗曾不解地问:“若你家有一百亩地,被强盗夺走五十亩,你难道还会和和气气地和强盗商量,让他乖乖把地还给你吗?”

是啊,要是自己的事,谁都明白,一上升到朝廷,那些文人就想多了。他们可能早就习惯了临安城的歌舞升平,长江以北的国土,怕是早就忘了吧。

所以说宋孝宗时有明君而无名臣,从这点看,他真是又痛苦又孤独。

五、孝道还是王道?

宋孝宗36岁继位,当了27年皇帝,其中有25年都是陪着太上宗宋高宗过的。宋高宗活到81岁,当了25年太上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之前说过,宋孝宗对宋高宗的感激是真心实意的。但宋高宗对宋孝宗的干预,也是实实在在的。这25年里,宋孝宗一直在“孝道”和“王道”之间拧巴。

比如有一次,太上宗去灵隐寺喝茶,有个出家人特别殷勤,聊了几句才知道,他以前被上司诬陷,才出家的。太上宗回宫让宋孝宗恢复他的官职,宋孝宗派人一查,这人就是个奸臣,贪污受贿,不能复职。

过了半个多月,太上宗又去灵隐寺,看到那个出家人还在寺里,回宫就大发脾气,怪宋孝宗不听他的话。宋孝宗解释了半天也没用,最后只能让“王道”给“孝道”让步,把那人复职了。

是啊,对宋孝宗来说,养育之恩本来就难报,再加上皇恩大于天,他只能用无底线的“孝道”回报宋高宗。就算是国家大事,也得屈从。

宋孝宗的北伐、人事任命、日常起居,都得听太上宗的。他想搞“王道”,但必须守“孝道”,这种拧巴的日子,他过了25年。

笔者觉得,南宋皇帝里,宋孝宗确实最有作为,但他这辈子有三大无奈:第一,空有北伐的心,没北伐的将;第二,登基时野心勃勃,偏偏遇上金朝的雄主金世宗;第三,想当明君,却被太上宗用“孝道”绑了25年。

就像蔡东藩在《宋史演义》里评价宋孝宗:“读宋史者盖不能无惜焉。”读宋史的人,无不为宋孝宗而惋惜!

南宋最有作为的帝王-揭秘宋孝宗的一生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上是谁)(图1)


上一篇: 南宋的命运能改变吗-如果辛弃疾在军中担任重职 (南宋的下场) 下一篇:他杀死岳飞的亲弟-最后成了南宋猛将 (他杀死岳飞的英文)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