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坚定的北伐人士之一-被后世所敬仰-陈亮 (南、北宋)
陈亮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陈亮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永康学派,的创始人,陈亮一生忧国忧民,为了家国前途身心俱疲,他一生正气却总被奸臣陷害,导致前后两次入狱,不...
陈亮的故事,你真的了解吗?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南宋的“倔老头儿”。
陈亮,南宋挺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还是“永康学派”的创始人。这人一辈子心系国家,为了家国前途操碎了心,一身正气却总被奸臣坑,前后两次蹲大牢。可他没放弃,51岁硬是去考科举,还真中了状元,总算能实现为国效力的梦了。可惜常年忧国忧民,身体垮得太快,1194年人就没了。作为南宋最坚定的北派之一,陈亮这辈子,是真让人佩服,他的精神,到现在还有人记着。
一、一个草民,心里装着整个国家

北宋那会儿,靖康之变,天都塌了,俩皇帝被金人抓走,高宗跑到南方,金人的铁蹄把赵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的好日子全踏碎了,也让那些平时写写风花雪月的文人,突然被拉到烽火连天的现实里。有血性的人开始痛哭故国,高喊抗战,骂投降派,连词这种原本是喝酒助兴的工具,都变成了抗金的武器。一时间,词坛上“小情小调”少了,“豪情壮志”起来了,抚今追昔,真情实感,也冒出一批死磕抗金的人,陈亮就是其中一个。
人家一介布衣,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里就敢写:“南师之不出,于今几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气抑郁而不得泄。岂以堂堂中国,而五十年之间无一豪杰之能自奋哉?其势必有时而发泄矣。”翻译过来就是:咱南宋军队怎么还不动手?中原都成金人的地盘了,这正气憋得慌!难道堂堂中国,五十年就没一个能打的英雄?这气迟早得爆发!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1143年出生,家里是没落的士人家庭。
他爷爷陈知元当年是武官,跟着大将刘元庆去守京城,最后死在抗金战场上。
陈亮这孩子,天生眼神就亮,“生而目光有芒”,性格也冲,“为人才气超迈”,从小就聪明,史书读得多,尤其爱琢磨军事,十八岁就写了篇《酌古论》,里头说这文章“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能让人知古鉴今,纵横捭阖。当时的婺州知州周葵一看,直接夸他是“他日国士”,把他当上宾招待。
后来周葵升官到京城,当上副宰相,带着陈亮一起去了,陈亮这才结交了不少名士,眼界也开了,但也更看不上当时那些酸腐的儒生了,写文章骂他们:“今世之儒生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意思就是,现在那些自诩懂“正心诚意”的儒生,都是麻木不仁的人!整个世道都安于被金人欺负,还谈什么“性命”啊?
这话把一代大儒朱熹给惹毛了,俩人一见面就吵,谁也说服不了谁。
“陈朱论战”算是南宋最出名的思想battle了,陈亮后来写了《又乙巳春书之一》《又乙巳春书之二》系列文章,在《里辰答朱元晦书》里放话:“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朱熹也不得不承认,陈亮“才太高,气太锐、论太险、迹太露”。
二、死磕北伐的陈亮
1164年,南宋和金人签了和议,又割地又赔款,大臣们居然不觉得丢脸,还庆幸“天下忻然幸得苏息”。陈亮当时正好乡试第一被推荐到太学,他觉得这事儿太离谱了,气得不行,一介布衣,冒着风险写了《中兴五论》,想劝皇帝改变主意,结果呢?文章递上去,石沉大海,没任何回音。
陈亮这辈子就认准了抗金,可惜皇帝一直不待见他。直到淳熙五年,他再次上书宋孝宗,才总算引起了注意。
可朝堂上主和派势力太大,陈亮这人直来直去,不懂官场套路,得罪了不少人。
虽然他多次上书,但反对的声音也多,甚至被政敌陷害,两次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抓进大牢。
眼看朝堂上下,文官贪图享乐,武将苟且偷安,陈亮急得睡不着觉。正好朋友大理少卿章森要去金国出使,陈亮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给他壮行,顺便抒发自己的志向: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蒿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1188年春天,陈亮跑到长江边的建康、京口这些军事重镇考察,还去民间打听情况。他爬上京口北固山的多景楼,往北一看,全是金人占领的土地,心里又酸又激昂,写下了《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回到临安后,陈亮立马第四次上书宋孝宗(这得多倔的爱国心啊),又说:“京口连岗三面,而大江横陈。江傍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也”,“天岂使南方自限于一江之表,而不使与中国而为一哉”,说白了就是:天下都是咱的,凭啥让金人占了北方?

三、陈亮和辛弃疾,两个“爱国boy”
陈亮和辛弃疾,那可是互相欣赏的好朋友,经常写信、作词,一起聊抗金的事儿。
辛弃疾给陈亮写的《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语以寄》,现在读起来还是热血沸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那年冬天,陈亮从浙江跑到江西上饶找辛弃疾,俩人在鹅湖下边散步、喝瓢泉的水,长歌互答,聊国家大事,待了十天才走,这就是有名的“鹅湖之会”。
陈亮51岁那年,也就是1193年,终于中了状元,他还写诗说“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意思就是:我这辈子就想北伐报仇,别看我老了,儒臣也一样能打仗!可惜老天不给他机会,第二年人就没了,至死都没看到北伐成功。
人啊,最重要的是有骨气,有心气。陈亮这人,格局比那些只想着往上爬的“君子”高多了,他反对空谈“道德性命”,提倡干实事的“事功之学”。
陈亮的政论文章,那叫一个气势足,笔锋犀利,句句戳中要害;他的词,情感激昂,慷慨大方,笔健思驰。我一直挺佩服他的,是真真正正的斗士。
有些人嘴上喊着“为了江山社稷”,背地里全是私心,真是恶心。
窗外今天阳光挺好,笔底写下的这点真性情,估计会让有些人不舒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