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谋面却惺惺相惜的两位皇帝-康熙与路易十四 (未曾谋面却感温暖句子)
康熙与路易十四一个是大清皇帝,一个是法国君主,未曾谋面却为何互生好感?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当西方科技发展时,东方有位君主对此颇有兴趣,还请了来华...
康熙和路易十四,一个在大清,一个在法国,俩人这辈子都没见过面,咋就互相挺有好感呢?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
那时候西方科技正发展得欢,东方这边呢,有位君主也对这玩意儿挺感兴趣的,还把来华的传教士请来,教他数学、物理这些学科。这么一来,传教士就当了“中间人”,中西方文化算是另类交流上了。
康熙可是中国历史上活岁数挺大的皇帝,虽然小时候就继位了,但治国那套门儿清,平内乱、扩疆域,几十年的折腾下来,大清又活泛起来了,一片繁荣。
康熙也不是那种死读经史书的人,他对世界天生就好奇。当时来了几个欧洲传教士,他接触后发现数学、物理、天文这些学科挺有意思,干脆就让传教士南怀仁当了他的头一个数学老师。
这人挺务实的,他瞅着自己的官员在历法的事儿上输给了汤若望,心里明白,要掌握这些知识,数学就是第一步。当皇帝的都这么好学,这在传教士眼里可是件稀罕事。他们赶紧给罗马教廷写信,说中国皇帝太开明了,多派点人来吧。
这已经不是传教士第一次在欧洲夸康熙了,虽然信件在欧洲挺火,但真行动的只有法国的路易十四。可能他俩有点像吧,都是小时候就当皇帝,都喜欢文化艺术,更重要的是,俩人都眼瞅着自己的国家在自己手里越来越强。
不过路易十四有个事儿康熙没有:他爸妈结婚后23年都没孩子,他自己活得又比儿子、大孙子都久,后来继位的是他的重孙路易十五。
路易十四对中国文化那可是有点不一样的偏爱。别人家喜欢中国瓷器,他却更中意中国样式的家具,连给情妇蒙特斯潘夫人修的特里亚农宫,都照着中国建筑风格来。他还决定派传教士去中国,准备了礼物,都是康熙喜欢的,比如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数学仪器啥的。
1685年3月3日,路易十四派出的六个使节出发了,这一路走得可够久的,直到1687年7月23日才到浙江宁波,其中一个还被泰国国王给扣下了。第二年2月7日,剩下的五个人到了北京,准备见康熙。康熙对他们的到来,高兴得很。
康熙让他们在中国随便传教,还让张诚、白晋当了他的科学顾问。他们不光给康熙讲天文现象,甚至讲了人体解剖学,康熙的疟疾就是用他们带来的金鸡纳霜治好的。1708年,张诚他们提议,用经纬度画地图。
当时中俄边境有点事儿,张诚还参与了谈判。他觉得中国原来的绘图技术太落后,不精准。于是他和法国传教士、中国官员一起忙活,花了10年,把《皇舆全图》给画出来了,那可是当时亚洲的最高水平。
这期间,这些法国传教士和康熙处得挺好,康熙的好学劲儿让传教士挺佩服,跟路易十四汇报时,他们把康熙夸成了“法国之外的另一个伟大人物”。
康熙和这些传教士待久了,对欧洲的好感也多了,让法国多派点人来。有意思的是,白晋明明是路易十四派来的,康熙却让他当中国特使。白晋回法国时,康熙给路易十四准备了300多卷中文书,那时候全法国才23本汉文书。
白晋还写了一本《康熙帝传》,里头写了他和康熙相处的各种事儿,他说:“康熙不光关心西方的科学、文化,还爱听他们讲路易十四的伟大成就。”说白了,这书就是借着夸康熙,顺便捧捧自己的国王路易十四。
传教士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需要国家财政支持。路易十四收到礼物,听完康熙的事迹挺高兴,决定再派传教士去中国,还给了白晋1万法郎买礼物。1699年,白晋带着15个耶稣会士又来了中国。
后来路易十四还写了一封亲笔信,可惜这信没发出去,一直搁在宫廷密档里。康熙和路易十四,靠着传教士当“媒人”,算是互相“认识”了,虽然没见过面,但不耽误中法交流,还让中国文化在欧洲火了一百多年。
后来法国有个学者叫维吉尔·比诺,他说:“翻看18世纪法国那些思想家、经济学家的书、游记或者文章,你会发现中国的名字出现得特别多,夸的话也一箩筐。”
不过康熙之后的子孙们没继承他对科学的热爱,不然大清后来也不会那么惨。再早的王朝,鼎盛时候不都靠科技撑着嘛?不发展就得落后,落后了肯定要吃亏。
不管怎么说,康熙和路易十四,都是他们那个时代挺厉害的皇帝,也只有这样的皇帝,才会想着跟别人交流,带着国家往前走,搞出一番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