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卡诺莎之辱的起因是什么-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忏悔罪过 (卡诺莎之辱的典故)

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

admin

1077年1月,天寒地冻,德皇亨利四世顶着风雪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跑,目的就一个——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认错”。就这么冻了三天三夜,教皇才松口,给了他一个额头吻算是原谅。有意思的是,这位教皇居然是鞋匠家的孩子,后来“卡诺莎之辱”就成了西方人心里“屈辱投降”的代名词。

卡诺莎之辱的起因是什么-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忏悔罪过 (卡诺莎之辱的典故)(图1)

起因其实挺乱的。罗马帝国垮了之后,教会里谁当官,基本都由世俗君主说了算。这些君主呢,就把神职当成“商品”卖,或者塞给自己家亲戚、听话的手下,顺便把教区的地盘和钱都攥自己手里,赚得盆满钵满。这么一来,君主的地盘里,教会和修道院越来越有钱有兵,慢慢就成了能跟君主掰手腕的政治力量。

结果呢?教廷的钱少了,名声也臭了,教皇在教会里说话都不好使了。而且,君主任命主教还让教会里乌烟瘴气。所以到了11世纪,西欧就冒出一股“克吕尼运动”,说白了就是想帮教皇夺权,反对教会跟世俗权力搅和在一起。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就是这股运动的核心人物,一上台就想改革,把枢机主教团和神圣罗马帝国手里的“任命主教”权力抢过来。他也清楚,要是神圣罗马帝国还能插手选教皇,这改革根本玩不转。

1056年,机会来了——亨利四世才六岁就当上了皇帝。教廷一看,小孩好拿捏啊,赶紧在1059年4月13日搞了个《教皇选举法》,明确说:封建领主别再管教皇怎么选,也别插手红衣主教团的事了。

卡诺莎之辱的起因是什么-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忏悔罪过 (卡诺莎之辱的典故)(图1)

1075年,教皇又整了个《教皇敕令》(二十七条),把教皇的权力写得明明白白:“只有教皇能任免主教”、“只有教皇能定新规矩”、“所有君主都得亲教皇的脚”、“教皇能废黜皇帝”、“教皇能让老百姓不认坏皇帝”……甚至还说“教会永远不会犯错”、“不跟教会一条心的不算基督徒”、“教皇能让老百姓告状皇帝”、“教皇永远不用受审判”,简直把权力拉满了。

教皇趁德国内部乱糟糟的时候,直接命令亨利四世:“别再任命德国的主教了!”还宣布教皇比所有世俗君主都大,连皇帝都能废掉。亨利四世呢?根本不听,照样任命主教,最后还把德意志的主教们召集起来,宣布废黜教皇。

这下俩人彻底杠上了,谁也不让谁。亨利想摆脱教廷的控制,教皇想把亨利好不容易攒的那点自主权全扒光。

格列高利七世直接下诏,废了亨利四世的皇位,把他开除教籍,还让德国老百姓别再效忠他。德国国内更热闹,以公爵鲁道夫为首的一帮诸侯跳出来放话:“要是亨利四世教皇不原谅他,我们就不认他当皇帝!”

教皇不光在德国搞事情,还在其他国家煽风点火,让大家都反对亨利。更糟的是,亨利还得应付萨克森人的反叛,国内克吕尼运动也跟他不对付,这下他成了“全民公敌”,谁都想踩一脚。


上一篇: 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出生 (法国国王亨利二世) 下一篇:玛格丽特.德.瓦卢瓦-波旁王朝开国之君亨利四世的妻子 (玛格丽特的春天)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