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法国的军事家-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
圣女贞德,英语,JoanofArc,法语,JeannedArc,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绰号,奥尔良的少女,英语,TheMaidofOrléans,法语,LaPucelledOrl...
圣女贞德,英语叫Joan of Arc,法语是Jeanne d’Arc,1412年出生,1431年去世,大家都叫她“奥尔良的少女”。她是法国的军事家,后来被封了圣人,在法国人心里,她可是民族英雄。英法百年战争那会儿,她带着法国军队打英军,结果最后被抓,还被处决了。
贞德死了之后,反倒成了西方文化里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从拿破仑那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法国政客,都喜欢拿她的形象来宣传。还有好多作家、作曲家,像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科夫斯基、马克·吐温、萧伯纳、布莱希特,都写过关于她的作品。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音乐也一直没断过,直到现在还有。
简单说说她的故事。贞德本来就是个法国农村姑娘,她说自己13岁那年,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了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加利大和圣加大肋纳,得到了“上主的启示”,让她带兵把被英国人占领的法国地盘收回来。后来呢,她几经周折,还真拿到了兵权,1429年解了奥尔良的围,一下子就成了法国闻名的女英雄。后来她又带着军队打了好几次英国人,还帮着有王位继承权的查理七世在同年7月16日加冕成了国王。
不过1430年,在贡比涅的一次小冲突里,贞德被勃艮第公国俘虏了,没多久就被英国人花钱买了过去。英国人控制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的罪名判她火刑,1431年5月30日在鲁昂当众烧死了。20年后,英国人被彻底赶出法国,贞德年迈的妈妈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她的案子,1456年给她平了反。又过了500年,梵蒂冈才封她为圣人。
她到底有啥影响。百年战争在她死后还打了22年,查理七世保住了法国国王的正统地位,没被英国人推出来的亨利六世(1431年12月加冕)打败。在英国人没重新组织好1429年损失的将领和长弓兵部队之前,他们就失去了和勃艮第的同盟。法国在1435年的《阿拉斯条约》里,成功把勃艮第拉到自己这边。英国摄政的贝德福公爵同年去世,10岁的亨利六世成了英国国王,却没人辅政。勃艮第的转变加上亨利六世太无能,可能就是战争结束的主要原因。有个叫凯利·德弗里斯的人说,贞德把火炮用来进攻、正面攻击的战术,也影响了后来法军的打法。
接下来的四百年里,贞德都快成半个传说了。关于她的记载主要来自编年史。英国人主导的第一次审判,有5份原始手稿在19世纪旧档案库被找到。后来历史学家又挖出了第二次审判的完整记录,里面有115个目击者的证词,还有拉丁文写的第一次审判记录。当时好多信件也被发现,其中3份有贞德“Jehanne”的签名,字迹歪歪扭扭的,看来她当时还在学写字。这些一手资料都是两次审判留下的,特别丰富,就像德弗里斯说的:“中世纪的人,不管男女,没谁能像贞德一样被研究得这么透。”
贞德来自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就是个不识字的17岁农村姑娘,可短短几年就成了传奇。在她之前,英法两国都用那个有千年历史的萨利克继承法来说这场战争合理,说白了就是国王们为了抢王位打的架。贞德却给这场战争带来了不一样的意义。比如有个叫让·德·梅茨的人说:“我们法国好多国王都有英国血统,难道我们就要变成英国人吗?”还有个叫斯蒂芬·里奇的说:“她把一场本来枯燥得要命、老百姓遭殃却没人关心的王朝战争,变成了一场热血沸腾的保家卫国圣战。”里奇也说她对后来人的影响:“她死了五百年后,人们把她当各种纪念:狂热的信徒、宗教神秘主义者,天真纯洁,又可怜地成了当权者手里的棋子,还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创始人、象征,被崇拜的女英雄和圣人。就算面对酷刑和火刑,她还是坚持说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不管这声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迹让所有听过她故事的人都觉得震撼。”
1452年战争结束后,教会重新调查她的死刑案,同时因为她在奥尔良的功劳,把奥尔良定为朝圣地之一,还赦免了当地罪犯。16世纪的时候,反对新教的天主教同盟拿她当象征。1849年到1878年当奥尔良主教的费利克斯·迪普卢普努力下,1909年给贞德行了赐福礼。1920年5月16日,她被封为圣人,纪念日就定在5月30日。现在她可是罗马天主教会里最受欢迎的圣人之一。
贞德可不是什么女性主义者,她的角色是按宗教传统来的特殊人物,意思就是不管啥阶层的人,都能得到上帝的召唤。她严禁法国军队带军妓进营地,有一次还用剑背敲那些军妓,把她们赶走。
不过,贞德生命里好多重要帮助都来自女人。查理七世的岳母阿拉贡的约兰德,一开始调查贞德的时候证实了她是处女,还出钱资助了解救奥尔良的远征。贞德在贡比涅被抓后,卢森堡伯爵的姑母珍夫人,改善了她在监狱里的生活,可能还拖了些时间没把她交给英国人。最后,英国摄政贝德福公爵的夫人安妮,在审判前也证实贞德还是处女。所以法庭没法说她女巫,也给她清白和圣徒品行提供了证据。从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到现在,贞德在女性眼里都是勇敢又积极的正面角色。
从拿破仑开始,贞德在法国就常被当政治符号。自由派喜欢说她出身平凡,早期的保守派强调她支持国王,后来的保守派则强调她的民族主义。二战的时候,自由法国和反抗势力都用她当象征:维希政府宣传她对抗英国人的事,海报上画着英国飞机炸鲁昂,标题写着“他们总是回来展现暴行”。反抗势力则强调她对抗外国占领,还有她的故乡洛林被纳粹占了。
传统天主教徒,尤其是法国的,也拿她当象征。1988年,反对教皇改革的法国枢机主教马塞尔·勒费弗尔被逐出教会,支持者就说他和贞德被逐出教会一样。法国海军有三艘军舰叫贞德号,现在在用的是艘直升机航母。最近有个有争议的法国政党国民阵线,也用贞德当号召,出版物上都有她的画像,还用燃烧的三色旗当殉教象征。不过反对的人总讽刺他们盗用贞德形象。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法国定为全国假日纪念贞德。香港港岛东区的圣贞德中学,就是1955年用她命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