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简介-什么作品被咒骂为-无耻到了极点 (法国画家爱德华德巴蓬桑油画)
爱德华马奈简介,爱德华马奈的作品有哪些?爱德华马奈的名言有哪些?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爱德华马奈简介爱德华·马奈,ÉdouardManet,1832.01.23,1883...
爱德华·马奈(1832-1883),法国巴黎人,19世纪印象派的开路人之一。虽然他从来没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那股子敢闯敢试的劲儿,影响了后来的莫奈、塞尚、凡高他们,把绘画往现代的路上带了一大截。

马奈受日本浮世绘和西班牙画风的影响,画画敢用特别鲜亮的颜色,不搞传统画里那种灰扑扑的中间调子,把画从“要画得立体”的老框框里解放出来,直接往平面上使劲,这在当时可太革命性了。
2014年他的《春天》在纽约拍出3320万美元,也算是对他艺术的一种认可吧。
马奈的故事
早期教育
马奈生在巴黎有钱人家,年轻时当过海员,后来进了学院派画家库图尔的画室学画。他对社会政治没啥兴趣,一门心思扑在艺术上,不盲从老师,挺受伙伴们喜欢。按学院派的规矩,他得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也常跑卢浮宫,还去过意大利、德国、荷兰这些地方,练就了一身好画技。
虽然马奈讨厌学院派的僵化,但也不像库尔贝那样直接当“反对派”,他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画现实——现实对他来说,只是画另一种“艺术”的素材。他实在受不了画室里那种死气沉沉的感觉,说“一进画室就像进了坟墓”,干脆出去各大美术馆临摹研究前人的作品。
成名
1863年,他在“落选者沙龙”展了《草地上的午餐》,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画里穿衣服的男人和光溜溜的女人待一块儿,题材和画法都跟学院派对着干。他不搞传统画的精细笔触和棕褐色调,直接用大块鲜艳的颜色对比,官方那帮人简直气疯了。
争议
1865年的《奥林匹亚》更狠,直接掀起轩然大波,评论界骂他“无耻到极点”。但左拉这些作家和年轻画家们挺他,左拉还说“马奈将来能在卢浮宫占一席之地”。这场争论让马奈名声大噪,一堆年轻人围着他学,被人叫“马奈帮”,后来就成了著名的印象派,马奈就这么成了他们的头儿。

马凭着自己对画画的那股敏感和代表作,把他那个时代的绘画全盘颠覆了。
1883年4月30日,马奈病逝。他的名字来自拉丁文“Manet et manebit”,意思是“他活着并将活下去”。
马奈是怎么死的?
他死于梅毒和风湿病,疼得不行还局部瘫痪,最后左脚坏疽被截肢,手术11天后就走了,才51岁。
1883年马奈葬在巴黎帕西墓地,送葬的人特别多。德加后来评价:“马奈比我们想的更伟大。”
1890年,《奥林匹亚》被大家凑钱买下来送给国家,进了卢浮宫。虽然这认可来得晚了点,但大家都知道,马奈的作品早就是不朽的艺术了。
马奈的作品
《吹短笛的男孩》
也叫《吹笛少年》,1866年画的,160x98cm,布面油画,现在在巴黎奥赛博物馆。画的是近卫军乐队里一个吹笛的小男孩。
马奈在画里琢磨形和色的统一,也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他用特别稳定的、几乎没变化的亮面,突然转到暗部,把小男孩放在浅灰色的明亮背景里,用概括的色块把形体画出来。这幅画没阴影,没视平线,没轮廓线,否定了三度空间,杜米埃还说他画得“平得像扑克牌”。
左拉在这画前夸过:“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了。”
现在看这幅画,好像也没那么震撼,但在当时,它就是“叛逆”的代名词——没内容,没深意,就是个吹笛的小男孩,啥也不代表。马奈画得还特别快,把老一套画法全改了!当时沙龙的评委死活都不收,谁能想到100多年后,这画能值8个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