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是什么出身-他为何能在重文轻武的北宋朝廷中显赫一时 (狄青是什么出身)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狄青是什么出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阳,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于嘉祐二年,1057年,,北宋名将,狄青出身...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狄青是什么出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狄青,字汉臣,山西汾阳人,生在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死在嘉祐二年(1057年),算得上是北宋挺有名的一位大将。狄青出身行伍,就是当兵起家的。战场上他特别能打,立了不少功,慢慢升上去,最后做到了枢密使,成了北宋军队的头儿。不过北宋那会儿,军官大多是官宦子弟,狄青从禁军底层爬上来,怎么就在重文轻武的朝廷里混得这么风生水起呢?
北宋苏轼在《东坡题跋》里写过,“狄武襄公者,本农家子。”意思就是狄青本是农家子弟。这话是苏东坡亲笔写的,他和狄青是同时代人,而且还是听狄青儿子狄咏说的,应该靠谱。
史书上说狄青脸上刺了字,叫“面涅”。古时候犯人脸上刺字叫墨刑,北宋为了防止士兵逃跑,也给他们脸上刺字,就叫“面涅”。这种面涅只给平民出身的士兵刺,所以也算出身低的标志。狄青脸上偏偏有这玩意儿,正好证明他家境普通。一个出身这么低的人,后来能在军队里拼出个名堂,做到大官,真不是一般人。
早期军伍经历
狄青二十岁那年(宋仁宗天圣五年),去当兵,进了“拱圣营”,属于皇家仪仗队。不过这拱圣营啊,史料说兵员不够时,会从下级厢军里挑人,所以说白了,就是京城禁军里最底层的活儿。
《宋史》里还提过,狄青一开始在“骑御马直”,后来被选为“散直”。查查兵志就知道,骑御马直的人通常是从拱圣军里挑的,散直又从骑御马直里选,这么一看,拱圣军→骑御马直→散直,就是一步步往上爬。
班直系统里都有啥官呢?《兵志》列了一堆,像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直就在里面。狄青在禁军混了十年,才混到班直里最低的散直,真不容易。
史书对这些经历写得特简单,但想想就知道,禁军底层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能从拱圣营升到骑御马直、散直,狄青的武艺肯定差不了。而且他还是皇帝近卫军,长相应该也过得去——史书说“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雍路不得行”,长得太招摇了!这段军旅生涯,算是给他以后发光发热打下了底子。
狄青在禁军里摸爬滚打了快十年,宝元年间(1038年),西夏的李元昊称帝反宋,边境天天打起来。
李元昊打保安军的时候,狄青带着人驻在西南八十里的狄青寨。上司卢守勤让他去支援,狄青上阵时披头散发、戴着铜面具,来回冲杀,把西夏人打跑了。这一战狄青功劳最大,一下子连升四级。
保安军这一仗,虽然把西夏人打跑了,但他们其实是想麻痹宋军。不过不管怎样,狄青打出了名头,西夏人怕他得要命,只知道他是延州指使,就叫他“狄天使”。
庆历元年(1041年),朝廷把陕西边境分成四路: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其中鄜延路地广寨稀,从承平到安远二百里,长宁到黄河一百里,没城寨,士兵又少,防御最差。
史书说狄青在安远打仗时受了重伤,听说敌人来了,立马爬起来冲上去,士兵们都跟着他干,硬是把敌人打跑了。西夏军转而直接进攻延州,时范雍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令鄜延路副总管刘平、石元孙率军支援延州。夏军在三川口设伏,刘平率军至三川口,中夏军埋伏。激战过后,大将刘平、石元孙皆被俘获。范雍紧闭城门,元昊攻围延州七日,不能破城。正逢天降大雪,寒风凛冽,夏军不能御寒,且担心后路为宋军所断,故撤军,延州城之围得解。
三川口打输了,朝廷觉得范雍不行,换上了范仲淹和韩琦管陕西的事。狄青因为安远之战表现好,被尹洙找去聊兵法,尹洙觉得他厉害,推荐给了范仲淹和韩琦。两人一见狄青就惊为天人,对他特别好。范仲淹还拿《左氏春秋》跟他说:“当将军的不懂古今,就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狄青还真就老老实实读书,把秦汉以来的兵法都搞懂了,名声更大了。
有了尹洙推荐和范仲淹赏识,没多久狄青就被派去打卢子平,他真没让人失望,很快就把卢子平给端了。这时候他还是延州指使,官职从刚来时的殿伺升到了右班殿直。狄青不仅骁勇善战,还通过读书兵法大涨,在范仲淹的重用下,不断升官,从指挥使做到了鄜延路兵马都监。
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打镇戎军,宋军主将任福贪功中伏,大败,任福死了。朝廷换庞籍来管鄜延路,狄青跟着他打。庆历二年,庞籍派王仲宝当主帅,狄青当副将,一举攻破金汤城,还烧了西夏不少积聚,抓了好几千人。接着又围了宥州几天,西夏都慌了,李元昊亲自带兵来救,宋军才撤。这一仗狄青打得深入夏境,西夏人见了他都怕。
同年,狄青在桥子谷修了个招安寨,西夏派几万人来抢,狄青带着张玉一冲,西夏人就跑了。打那以后,西夏“兴、灵东界兵不得并力西出”,也就是他们东边的兵没法再往西调了。
庞籍把鄜延路防务搞得有声有色,宋军这边稳了,但泾原路又吃了败仗,定川寨之战死了十几个将领。这时候狄青已经升到了秦州刺史、泾原部署,没多久又兼了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成了泾原路管西夏作战的主官。仁宗听说狄青厉害,想召见他,结果狄青正忙着打仗,仁宗就让人画了他的像送进宫。打了这么多年仗,两边都累了,庆历四年(1044年)议和,李元昊削去帝号,宋朝每年给西夏点钱。之后二十多年,宋边境算消停了。
北宋朝廷“守内虚外”,军队战斗力受影响,打辽、西夏老吃亏。南方还有交趾、占城这些国家,交趾趁北宋忙北方,老来骚扰南方。
交趾这地方,汉朝就有了,后来唐末五代乱,土豪曲承美占了这块地,中原朝廷封他当节度使。后来节度使换了好几拨,都是武将说了算,交趾就成了割据势力。
黎桓这人性格狠,身边净是小人,他当政后老来侵扰北宋边境。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派人来要甲胄,宋朝给了。他们还想在邕州互市,真宗觉得不妥,说“海边的人老被交州欺负,还是只在廉州和如洪砦互市吧”,拒绝了。从真宗这话能看出,交趾骚扰北宋不是一次两次了,但北宋忙不过来,只能安抚,这就给后来侬智高造反埋下了伏笔。
交趾越来越强,北宋又同时被辽和西夏压着喘不过气,交趾就趁机往北扩张,占了广源州,每年抢走不少东西,“赋敛无厌,州人愁苦”。交趾在广源州扶植傀儡官员,当地首领侬存福却多次向北宋请求归附。
后来交趾打广源州,侬全福被抓,他儿子侬智高才十四岁,跟着妈逃跑了,收拢剩下的人,臣服于交趾。长大了,他去交趾朝见,暗中结交李德政身边的人,想夺他的国。事情败露,逃回来,请求归附北宋。
侬智高长大后,被部众推为首领,反抗交趾的剥削,在傥犹州建了个“大历”政权。交趾不干了,派兵打下傥犹州,抓了侬智高。但交趾又想收买他,让他继续管广源州,好给自己北扩当马前卒,就没追究他。
侬存福以前想归附北宋,但被转运使拒绝了。后来他又几次请求,都没理。北宋不接受广源州归附,广源州又给交趾干活,那北宋其实就承认广源州是交趾的地了。到了侬智高这会儿,既被交趾欺负,又被北宋拒绝,没活路了,反抗交趾的同时,也只能反宋了。
侬智高反宋前准备得很充分,“从左江抢了各部落,搬到右江文村,暗中查官军情况,还勾结邕州的内应。在文村待了五年,突然袭击邕州,打下来了。”
侬智高带着五千人,打下广南西路重镇邕州,杀了知州陈珙和广西都监张立,建了“大南国”,自己当了仁惠皇帝,改元启历。
侬智高一路打下来,横州、贵州、藤州、梧州、封州、康州、端州,二十二天就占了九个州县。他打哪儿都烧官府仓库,接着又围了广州。
为啥这么顺利?因为广南各州对侬智高起兵一点防备没有,官吏们又胆小怕事,一打仗就跑,大部分都被侬军打败了。所以侬军一路畅通,宋军一触即溃,死伤惨重。正规军打不过突然聚集的少数民族军队,就知道北宋南方军队有多弱。
武职第一人
这情况把北宋急坏了,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战,第二天见了仁宗,说:“我当兵出身,不打仗没法报国。给我几百蕃落骑,再添点禁军,我保证把贼首抓回来。”
侬智高占的地方被狄青一个个收回来,侬智高逃回邕州,但主力都快打光了,残部撑不住,晚上烧了城逃到大理。不过大理地方小,被邕州知州萧注一压,侬智高被大理杀了,脑袋被送到了京城。
平了侬智高之乱,狄青回京领赏。他之前靠打西夏已经当上了枢密副使,这次又立大功,仁宗直接升他做了枢密使,成了武将里最大的官。
北宋朝廷“守内虚外”、“重文轻武”,还一堆内忧外患,狄青就生活在这么个年代。他从军功爬起来,打西夏一路升到枢密副使,平了侬智高之乱,又成了枢密使,武将里最高的官,风光得不行,成了北宋的“人样子”,最亮眼的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