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崔林字德儒-原文及翻译-清河东武城人也-三国志·崔林传 (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

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异之,太祖定冀州,召除邬长,贫无车马,单步之官,太祖征壶关,问长吏德政最者,并州刺史张陟以林对,于是擢为冀州主簿,徙署别驾、丞相掾属,魏国既建,...

admin

崔林这人,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年轻那会儿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家里宗族的人都不怎么看好他,就堂兄崔琰觉得这小子行。后来曹操平了冀州,把他召去当邬县县长。这哥们儿当时穷得叮当响,连车马都没有,就一步一步走着去上任了。后来曹操打壶关的时候,问哪个地方官最有德政,并州刺史张陟就推了崔林,于是他就被提拔成冀州主簿,后来又调去丞相府当别驾、掾属。魏国一建起来,他就慢慢升成了御史中丞。

魏文帝上台后,崔林当了尚书,后来外放去幽州当刺史。当时北中郎将吴质管着河北那边的军事,涿郡太守王雄就跑来跟崔林的别驾说:“吴中郎将可是皇上身边红人,国家的大贵人。他拿着节杖统管军务,州郡谁不得给他写信致敬?可咱们崔刺史倒好,压根不搭理他。万一他拿边塞没治理好当借口砍了你,崔刺史能保你吗?”别驾赶紧把这些话告诉崔林,崔林说:“我当这个刺史,离开这儿就跟扔掉破鞋似的,哪会连累你?这地界儿跟北边的胡人接壤,得用静政策稳住他们,一折腾他们就容易反,给国家惹北边的麻烦,我惦记的就是这个。”他在任一年,外族的骚扰都消停了。可就因为不会拍上司马屁,还是被降成河间太守,当时好多人都替他觉得冤。

后来崔林又升了大鸿胪。那时候龟兹王派儿子来朝见,朝廷夸他老远来不容易,赏赐了龟兹王一堆好东西。其他属国一看,也赶紧派儿子来,使者一批接一批。崔林就琢磨了,这些人里头保不齐有冒牌的,可能是找些远房亲戚或者做生意的胡人冒充,就想来捞个封赏好处,还得派人护送,路上费钱费力,老百姓跟着遭殃,干这种没屁用的事儿还被外族笑话,以前就吃过这亏。于是他发文给敦煌,说明白自己的意思,还抄了以前接待各国是丰厚还是简约的老规矩,让以后接待有个固定标准。明帝即位后,封崔林为关内侯,又调他当光禄勋、司隶校尉。他手下的郡县都把那些不守法、有过错的官员给撤了。崔林当官讲究个“诚”字,大事抓抓,小事不管,所以走了之后,老百姓还老惦记他。

当时散骑常侍刘劭写了篇《考课论》,皇帝让百官都讨论讨论。崔林就发表意见说:“《周官》里考绩那套条文其实挺全的,可从周康王往后就不行了,这说明考绩这事儿,关键看人。汉朝末年那烂摊子,能怪辅佐官职责不细吗?现在打仗,一会儿一个样,突然得很,条文定好了,里里外外再强调,今天改明天改,根本没法统一。《易经》不是说嘛,简单点,天下理儿就顺了。太祖当年按当时情况定的规矩,留给我们后人,别老想着非得学古人。现在这些制度,其实不差,就怕坚持不住。要是朝里大臣都能用像仲山甫那样稳重的人,就算制度有点小毛病,谁敢不老实?”

景初元年,司徒和司空都空着,散骑侍郎孟康就推荐了崔林。第二年明帝让他当了司空,封安阳亭侯。三公封侯,就是从崔林这儿开的头。没过多久,又升成安阳乡侯。正始五年,崔林去世了,谥号是孝侯。

崔林字德儒-原文及翻译-清河东武城人也-三国志·崔林传 (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图1)


上一篇: 三国演义中黄巾军都有哪些头领-最后结局是怎样 (三国演义中黄巾贼程远志被谁所杀) 下一篇:三国时期孙吴大臣张悌的轶事典故-张悌是如何死的 (三国时期孙吴是什么意思)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