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将麴义的家世背景是怎样的-麴义的历史评价 (三国麴义是谁)
麴义可谓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大将,据,英雄记,记载,…合战界桥南二十里,瓒步兵三万余为方陈,骑马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对绍令麴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
麴义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大将,据《英雄记》记载:“…合战界桥南二十里,瓒步兵三万余为方陈,骑马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对绍令麴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盾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雨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剌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义追至界侨,瓒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营中余众皆复散走。…(绍本营少兵)瓒部迸骑二千余匹卒至,便围绍数重,弓矢雨下…会麴义来迎,乃散去。”
家世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多次记录了一个特别少见的姓氏“麴氏”,在西平(现在西宁市)、金城(甘肃永靖、榆中、兰州)一带搞武装活动,有的详细写了他们的忠义,有的则渲染他们叛逆。这篇文章想根据东汉末年到曹魏时期的社会现状,说说西平麴氏为啥多次造反,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来讨论。
根据《汉书·王嘉传》、《元和姓纂》、《资治通鉴》记载,麴姓是鞠氏改的。西汉哀帝时,尚书令鞠谭因为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谋反”的事被牵连,丢了官,怕被进一步整,就带着儿子鞠閟跑到湟中,在西平定居,把“鞠”姓改成了“麴”。鞠閟就是西平麴氏的一世祖。
那麴閟为啥选离长安一千多里的西平避难,不回老家平原郡呢?大概有几个原因:一是鞠谭是平原人,这大家都知道,跑熟人那儿躲着,肯定不行;二是西平偏僻,离长安远,挨着羌胡,和平原郡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整人的人肯定想不到,安全些;三是西平可能有族人或者他手下靠谱的人在那当官,投靠他们能得到照顾,以后也好发展;四是可能是官府统一安排的迁徙,没得选。查了下《汉书·王莽传》,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天,王莽设了西海郡,把犯人迁到那儿去,迁了千万人。西海郡就是现在的青海海晏三角城,公元五年建的,公元二十五年王莽垮台就废弃了。那时候,湟水上游以西大片地方都被卑禾羌占了,王莽想收回地,搞个“四海升平”,就带很多钱去找卑禾羌首领良愿买地,看见银子堆得像小山,良愿高兴坏了,立马答应把地献出来迁走。于是鲜水海(就是现在的青海湖)、允谷(现在的盐池)那片地方全被汉朝拿回去了。王莽请示太后王政君同意,在青海海晏三角城设西海郡,管这块地,还从全国抓了犯人和家属几万人去填。这次移民是在鞠谭被判有罪的六年后,所以麴閟应该就是这次被迁到湟中的。
那麴閟刚来湟中住哪儿呢?按史料分析,他刚来应该在离西海郡城近的临羌(现在青海湟源)到西平亭(现在西宁)这一带,具体点说,刚开始在临羌,后来慢慢搬到西平亭,最后以西平亭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后汉书》说,西汉早期在湟中沿湟水设了临羌、安夷(现在平安)、破羌(现在乐都)三个县和西平亭,西平亭是驻军屯田的地方,纯军事单位,地盘和行政归临羌县管。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三个县一个亭都是为了防西北的羌胡建的。三百年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东汉撤了西平亭,设西平郡,在西平亭旧址上设西都县,当郡治,管湟水四个县。汉朝规矩是“一千户以上的大县设令,小县长”,西都刚设时最高长官叫“西都长”,看来人口肯定不到一千户。所以麴閟刚来时这儿只有西羌的驻军或者少量家属,这就是确定麴氏一开始住在临羌附近的原因。
临羌传说是西王母的老家,背靠昆仑山,面对瑶池,高原气候,冬暖夏凉,风景好,水草丰,现在还被叫“夏都”。但光看景不管用。麴閟刚来时这儿的生活条件跟长安的奢华比不了,他们搭草房、挖地住,肯定过了段特别难的创业日子,但这都是暂时的。最难受的是隐姓埋名、跟世隔绝的精神压抑,他们不敢露身份,不敢跟官府来往,不敢惹事,只能忍着,自己想办法发展,等机会。
换个想,麴閟这次避难是有组织的撤离。史料说,鞠谭虽然丢了官但没被抄家,他在京城当官攒的钱,给麴氏在西平建家园、占地方、攒第一桶金提供了大钱,让他们很容易成了当地士绅,受官府待见,以后发展有了经济保障。十三年后王莽篡汉,刘秀又打了好几年汉室,权力真空让麴氏的负罪感和精神压抑慢慢没了,政治上环境好了,他们好发展。
临羌挨着羌胡,住的地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羌人好斗,打仗勇,常抢东西,他们聚众行动,来了就抢,走了就跑,飘忽不定。官府管不过来,保护不了他们,麴氏就一方面花大钱买通羌胡头子,求个暂时安宁,另一方面得建个强大的家族武装保护自己,这应该是他们当时活命的主要办法。在跟羌胡打来打去的过程中,这支家族武装练得很厉害,他们学会了羌人的快马弯刀、出其不意的打法,成了当地威风八面的强大武装。
二、匡扶汉室多次举兵所付出的高昂代价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闹得天下大乱。东汉兵力不够,就让地方豪强帮忙平叛,给一直憋着想占地盘、瞅着政权机会的地方大族送了个大礼,各路人马都跳出来了。西汉末年跑到湟中的麴氏家族,过了两百年,已经能掺和政治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压抑,扬眉吐气地带兵上舞台了。
(一)、初次举兵的武装尝试
麴义。《后汉书》和《三国志》说,他是凉州西平人,小时候爱骑马射箭,长大后带家族兵跟羌胡打了好多年仗,特别懂羌人的打法,他手下部队很能打。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汉灵帝派皇甫嵩去平叛,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皇甫嵩到凉州招兵,麴义带了一千多家族兵去报名。在冀州、并州跟黄巾军打,都赢了,很得皇甫嵩赏识。平完叛,皇甫嵩回朝,麴义留在黎阳,给冀州牧韩馥当参将。董卓进京掌权,想篡汉,各路诸侯推了家世四世三公的渤海太守袁绍当盟主,一起打董卓。虽然当盟主也没啥用,军阀割据,各怀鬼胎,谁听谁的?袁绍想西征,被冀州韩馥拦着过不去,麴义直接逼降韩馥,帮袁绍西进。袁绍进了公孙瓒的地盘,公孙瓒不欢迎,硬闯的话肯定要打一架。当时袁绍根本打不过公孙瓒,全靠麴义打仗厉害,袁绍最后才打赢公孙瓒,成了北方老大。
有名的界桥之战,麴义带八百刀斧手、一千弩兵,顶住了公孙瓒白马义从的猛攻,最后反冲锋一下,把公孙瓒几万步骑兵打得丢盔弃甲,麴义追出去二十里,冲到公孙瓒大营,砍了牙门旗才回来,路上还救了被公孙瓒骑兵围的袁绍,打了场以少胜多的漂亮仗。界桥之战虽然没让袁绍实力超过公孙瓒,但大大长了袁绍他们的志气。界桥战后,麴义又跟公孙瓒打了好几次,赢多输少。史家说他是“公孙瓒的克星”。有些三国迷说麴义武艺不比赵云差,应该在颜良、文丑、张郃之上,是河北第一名将。
麴义给袁绍立了大功,但结果挺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发兵围易京,眼看要灭了公孙瓒,大局已定,他把麴义骗来杀了。《后汉书·袁绍传》说罪名是“自以为有功,骄傲放纵,不守规矩,袁绍叫来杀了他,吞并了他的兵”。有个大家评价麴义和袁绍的关系说:麴义这人刚烈、孤傲,不懂进退,不会搞政治,更不会拍马屁,这肯定不对袁绍的胃口。袁绍表面宽厚,其实多疑,看着像爱才,实际性格阴沉,爱杀人,对麴义这种功劳大、本事强又不会拍马屁的下属,肯定不放心,找个借口杀他也正常。麴义最后失败了,但他带兵进中原的火苗,点醒了西平麴氏:只有靠武装斗争才能改变现状。
(二)、反对曹魏篡汉所进行的多次武装斗争
麴演,西平人。《三国志·苏则传》说,公元219年,就是曹丕登基前一年,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麴演等人各自造反,占了郡县,自封将军,互相打。没多久,和鸾杀了颜俊,武威王秘又杀了和鸾。当时护羌校尉、金城太守苏则带兵先打麴演,麴演被迫投降。同年,麴演又勾结张掖张进、酒泉黄华等人反叛,联合武威三个胡人部族到处抢,武威太守毋丘兴不停求救。当时镇西将军郝昭带兵驻金城,接到的命令是“守着金城,卡住要道,不准西进”。但苏则和郝昭他们商量,觉得叛军现在声势大,但刚凑到一起不一定齐心,这时候突然打,肯定能赢,要是等朝廷批了兵,叛军准备好了就不好打了。于是他们违抗命令带兵直奔武威,先逼反叛的胡人投降,断了叛军后援。打赢后立刻转战张掖,麴演听说后带三千步骑兵假装迎接,想找机会动手,苏则将计就计,说要召见他,把麴演骗来杀了。接着指挥大军围攻张进,斩了张进,收了他的兵。黄华看大势已去,放了扣押的人质投降,河西平定了。
这段话其实是当时凉州大族割据、羌胡骚扰的缩影。其实早在黄巾起义时,西北就边章、韩遂反叛,中央管不过来,各地大族趁机占州县、当王,羌胡也东移,乱得很。就在这时候,麴演在西平赶走郡守,自封将军,开始了麴氏对湟中的家族统治。曹魏统一北方后,派苏当护羌校尉,张既当凉州刺史,专门防羌胡东进和镇压大族割据。麴演造反后被剿了好几次,投降了又反,直到被曹魏杀了。他死后,反叛的火没灭,有机会就又烧起来。
麴光,西平人。《三国志·张既传》说,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麴光带人杀了西平郡守造反,张既手下将领都主张立刻去打。张既说:“造反的只有麴光几个头目,西平百姓不一定都跟着。要是急着发兵,百姓和羌胡会觉得国家不分好坏,更联合起来对抗我们,这不是给虎添翼吗?麴光靠羌胡撑腰,要是花大钱买通羌胡头子,离间他们和麴光的关系,肯定能不打仗就赢”。大家统一意见后,马上对羌胡发通告:被麴光骗去叛军的都原谅,能杀了叛军头目送首级的,赏双倍。通告发出去后,麴光的部下把他杀了送首级,剩下的人跟以前一样没事。
这次反叛时间短,是因为张既和夏侯儒联手刚打败了酒泉苏衡,击溃了羌族邻戴和丁令匈奴一万多人,修边防、筑要塞,逼得西羌人害怕,不断投降,魏军兵临城下,麴光形势不利。他也没好好研究时局,没利用对方弱点,失败是肯定的。
麴英,西平人。《三国志·明帝纪》说,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麴英带人造反,杀了临羌县令和西都县长,最后被镇西将军郝昭发兵剿灭,麴英被杀。
从上面史料看,曹魏取代东汉后,从东汉末年到魏明帝太和元年这九年,西平麴氏造反了三次,虽然都失败了,但明显表示不跟篡汉的曹魏同流合污。麴氏造反,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人心向汉、想安稳、讨厌战争的社会潮流。麴氏造反被曹魏血腥镇压。为防再叛,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官府把西平麴氏大部分迁到金城郡治榆中,麴氏的老家就从西平搬到金城了。其中一支离开西平后,走了几千里路,直接迁到东莱黄县定居。在那儿,他们悄悄改回原来的姓——鞠姓,这就是鞠氏在胶东的开始,也是《姓苑》说“鞠氏出东莱”的真相。
三、武装活动的动因及其研究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西平麴氏靠着有钱、有羌胡支持,招兵买马,多次造反参与西北和中原政治。他们为啥要造反?
一是匡扶汉室。麴氏祖上在中原,在西汉当官,一直受皇恩,正统思想熏陶深,“大汉子民,有恩必报”的想法根深蒂固。虽然鞠谭被官府整得很惨,但他觉得是息夫躬、孙宠这些小人干的,忠君想法一点没变。中原黄巾起义,东汉快不行了,他们派麴义进中原帮皇甫嵩平叛。十八路诸侯推袁绍当盟主打董卓时,袁绍当时还弱,麴义却把他当成正统,把希望寄托在袁绍身上。反韩馥、打公孙瓒,多次赢支持袁绍,最后因为袁绍眼光短、气度小,自己没好下场。曹魏统一北方后,麴氏把曹魏当篡汉的贼,造反三次,虽然都被镇压,但表示不跟他们同流合污的决心。
二是想夺政权,带兵自重,搞割据。麴义进中原跟黄巾军打了很多次都赢了,黄巾军被灭后,他要是回老家就算圆满了,他却偏留在黎阳给韩馥当个小将军,以他的本事,这会是他的最终目的吗?不是,他想掺和中原政治,等机会另干。天子没威信、军阀混战的年代,大族想掺和政治、夺政权,没啥不对,但得看有没有条件。麴义虽然勇猛,但就是个武夫,没政治眼光,而且手下缺个能帮他出主意的谋士,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麴演、麴光、麴英反曹魏,也有这目的,但实力不够,没成功。
麴义的历史评价
曹操:孤不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三国志·袁绍传》)
孙盛: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三国志·袁绍传》)
胡三省:使绍能用授言,曹其殆乎!(《资治通鉴卷六十三·献帝建安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