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货币之谜-银子的真实用途与误解 (揭秘古代货币的书籍)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古人用银灿灿的元宝或银锭购物,似乎银子在古代是日常交易的主要货币,然而,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事实上,在明代以前,银子主要是作为储备货币而非日常交易的通用货币,今天,我们...
刷古装剧的时候,老看到古人掏出银灿灿的元宝买东西,还以为银子在古代就跟咱现在的人民币似的,天天花。其实啊,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明代以前,银子压根儿不是日常用的钱,更多是“存起来”的宝贝。
早些年,古代的钱可杂了,贝壳、布做的钱、刀形状的钱都当过货币。后来秦始皇统一,搞出了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这玩意儿才算真正成了“主流货币”,往后朝代也跟着发各种铜钱,老百姓上街买菜、买米,基本都靠它。
虽说铜钱是日常主力,但银子这玩意儿有个好处——值钱、好存、好带,慢慢就成了“储备款”。尤其是唐宋那会儿,生意人多,大买卖、交税都爱用银子。但你以为老百姓买菜也带银锭?想多了,日常小开销还是得靠铜钱揣兜里。
明代以前,银子主要在政府那儿转悠,比如收税,有些地方能交银子;做大生意的商人,买卖贵重东西也用;贵族之间赏赐更是常见。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银子这东西,跟咱生活八竿子打不着,一年到头可能都摸不着一次。
到了明代中后期,海外贸易一发达,新大陆的白银哗哗往中国流,银子的地位就慢慢高了。等到了清朝,银子几乎成了“硬通货”,发工资、交税、做生意,哪样都离不了。这会儿,银子才算真正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了过日子离不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