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简介-他怎么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领袖 (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谁)
狄德罗简介,狄德罗的思想主张有哪些?狄德罗有哪些作品?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狄德罗简介德尼·狄德罗,DenisDiderot,1713年10月5日—1784年7月30日,...
狄德罗是谁?他的思想有啥特别?又写了些啥?咱今天就唠唠这位法国启蒙大佬。
德尼·狄德罗,1713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郎格勒,是个地道的法国人——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戏剧家,还是百科全书派的头儿。巴黎大学毕业后,他愣是凭着一股热忱和劲儿,带着一群人搞出了本《百科全书》,成了这派的灵魂人物。

话说回来,狄德罗年轻时挺能打,精通意、英好几种语言,靠翻译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小有名气。到了1745年,有个法国出版商找上他和达朗贝,想把英国那套百科全书译成法文。俩人接了活儿,一翻才发现,英国的这玩意儿内容东拼西凑,观点老掉牙,宗教味儿还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狄德罗当时就拍板了:“不行,咱得自己编一套更好的!”出版商觉得这主意靠谱,于是狄德罗一头扎进《百科全书》的主编工作,一干就是25年。这期间,他受培根、霍布斯、洛克他们影响挺深,尤其是培根编百科书的思想,直接让他把这事儿当成了终身事业。
除了主编《百科全书》,狄德罗还写了一大堆书。哲学类的像《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拉摩的侄儿》,里面全是他的唯物主义主张;美学类的有《论戏剧艺术》《绘画论》,提出了“美在关系”那套理论——美不是玄乎的东西,是事物本身的“关系”决定的,实在的关系、人感受到的关系、人想象的关系,对应着三种美。
哲学这事儿,狄德罗有点意思——既带着点形而上学的固执,又藏着点辩证法的火花。1749年他写的《论盲人书简》,就挺能说明问题,里面全是唯物主义的主张。他觉得吧,世界就是个超大的系统里,就只有时间、空间、物质这三样。物质自己就能动,根本不需要啥神秘力量插手;运动是物质的属性,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这么一搅和,才有了咱们眼前这个花花世界。而且物质老在动,永远在变,所以新东西总冒出来。万物还都互相连着,这种联系和统一,其实暗地里都藏着逻辑。不过话说回来,他的自然观也有点死心眼儿,觉得变化就是“数量变多”,元素本身不变,组合出来的东西只是换汤不换药,绕圈圈转。

认识论上,狄德罗挺实在,觉得“理智里的东西,肯定先从感觉来”,直接反驳那些空想形而上学的人。他还觉得感性和理性得搭伙干活,才能让人真懂事儿。作为唯物主义者,他比同时代的人多了点辩证法,有人就说他的唯物主义是“过渡型”的,挺有道理。
政治这块,狄德罗站在第三等级那边,觉得国家是大家签契约搞出来的,君主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他还说啥政体都有寿终正寝的时候,封建专制迟早完蛋,得让更合人性的政体顶上。
美学上,“美在关系”是他的招牌。他说“美”就是个标记,标记着东西共有的“关系”这个性质。关系分三种:实在的(东西自己那样)、察知的(人觉得它那样)、虚构的(人想象它那样),美也对应三种。他主张艺术得学自然,别老仿古,觉得大自然比艺术牛,自然美比艺术美高。但他也不甘心当自然的跟班,觉得艺术真实不能光靠自然,还得 artists 自己的理想和虚构的关系。不过在这俩之间,他好像更看重理想。
他还琢磨过审美这事儿,觉得不光是“感受美”,还得“创造美”,美感这东西,跟人脑洞大不大、敏不敏感、懂多少知识成正比。他把“趣味”和“天才”分开,说趣味按规矩来,只能搞出“惯性美”,天才才真行——不过这俩到底啥关系,他自己好像也没整太明白。
狄德罗还操心教育。他觉得法国学校得对所有孩子敞开大门,不管啥等级,都得强迫、普及、免费。小学毕业的孩子,应该能直接上大学。他的设想是:小学→中学文科→大学里的医科、法科、神科,再配上各种高等专门学校,比如军事、工程、航海、农业、商业、艺术,还有培养文官的政治学校。他还觉得,不管啥学校,数学都得加强,再加点自然、物理、化学啥的,这才叫真学习。
狄德罗写的书可不少,挑几个主要的列给你:
翻译英国沙夫茨伯里的《论美德与德性》(1745)
论文《哲学沉思》(1746)
《怀疑者漫步》(1747)
小说《八卦珠宝》(1748)
《论盲人书信集》(1749)
《百科全书》(1750-1765)
《论聋哑者书信集》(1751)
论文《对解释自然的思考》(1751)
《私生子》(1757)
《关于〈私生子〉一剧的谈话》(1757)
《一家之主》(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