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到底是是杨宗保的儿子还是杨延昭的儿子-的故事中-杨家将演义-杨文广在 (到底是是杨宗纬还是谁)

杨文广在,杨家将演义,的故事中,应该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而在正史,宋史,的记载中,杨文广却是杨延昭,即杨六郎,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官职为殿直,即有名而不任事的官职,后来与安抚...

admin
到底是是杨宗保的儿子还是杨延昭的儿子-的故事中-杨家将演义-杨文广在 (到底是是杨宗纬还是谁)(图1)

杨文广这人,在《杨家将演义》里是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儿子,可翻《宋史》一看,人家其实是杨六郎(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他跟着讨伐张海贼寇立了功,得了个殿直的官职——说白了就是有名声但不干实事的闲差。后来碰上在陕西安抚百姓的范仲淹,俩人一聊,范仲淹发现这小子挺有能耐,就把他带在身边当助手。狄青南征广西的时候,杨文广也跟着去了,不过这时候的他,还真是没什么名气,就是个无名小卒。

平治二年(1065年),朝廷选宿卫将领,宋英宗一想,杨家将之后,还有功劳,行,提拔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没多久又升了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这下杨文广总算能上战场了,跟着参加对西夏的防御战。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派他去筚篥筑城,控制要道。他先放话说要去喷珠筑城,转头就带着军队急匆匆奔筚篥去了,傍晚到地方,连夜抢修城寨,工事弄利索了,战斗准备也做好了。第二天西夏骑兵杀到,一看宋军已经占了地利、准备充分,也只能悻悻撤退。杨文广抓住机会派兵追击,砍了不少敌人脑袋。宋英宗下诏夸他,赏了不少东西,还让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后来又升了步军都虞侯。

后来辽国和宋朝在代州边界划分上扯皮,杨文广赶紧向朝廷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可惜刚递上去,还没等朝廷回话,就死在任上了。后来朝廷追赠他个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第三代,杨文广的功绩确实比不上他爷爷杨业和爹杨延昭,那时候北宋早就和辽国议和了,对西夏也是打打谈谈,多数时候都是防御,没大仗可打。但他没忘了杨家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目标折腾。不过这时候的宋朝,毛病已经攒了一堆,还流行“修文偃武”,没人爱提打仗,杨文广的理想,太难实现了。

正史里明确记载的杨家将主要人物,就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爷孙仨。他们三代血战报国的事,后人传得可欢了,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北宋时候就已经天下闻名了。欧阳修在给杨家后人写墓志铭时说,这爷俩都是名将,智勇双全号称无敌,当时的人,连乡野小孩都能讲他们的故事。这里说的“父子”,就是杨业和杨延昭,那个供备库副使杨琪,是他侄子。

北宋对外老吃败仗,老百姓心里急啊,盼着有圣君贤相,盼着忠臣良将,希望能恢复汉唐时候的威风。结果宋朝军力太弱,最后被外敌灭了,后来的遗民就更怀念那些拼命保国的将领,这也是杨家将故事能传开的重要原因。故事传着传着,民间就加了不少神奇的人物和情节。

南宋遗民写的《烬余录》里,把杨家远亲杨嗣的功劳安到了杨延昭头上;杨文广的事迹也被加戏,硬生生造出个杨宗保。元朝的时候,杂剧里杨家将的戏更多了,《昊天塔孟良盗骨》就是有名的几出。明朝人干脆编了《杨家将演义》,还写了《北宋志传》,戏曲里杨家将的戏更是火得很。明朝中后期也老被外敌欺负,朝廷又弱,杨家将的故事这时候传得更深了。官方宣传杨家将,主要是想让大家讲忠孝;老百姓可不这么干,他们爱听传奇故事,自己随便编,其实心里藏着对好日子的盼头。

其实历史上真没杨宗保和穆桂英,但佘太君是有的。她本来姓折掘(沙陀族),后来有人把“折”读成了“佘”,就成佘氏了。佘家和杨家都是山西的豪强,俩家一起打契丹,保家乡平安,后来都归顺了后汉。佘太君弟弟叫佘御卿,当过府州刺史。后汉乾祐二年(949年),佘赛花(佘太君本名)和杨继业成了亲。

我觉得杨宗保这个角色被编出来,除了前面说的原因,还有一个关键点:杨延昭和杨文广这爷俩,中间隔了五十多年,太久了,容易让人瞎琢磨。比如杨延昭1014年死的,57岁;杨文广1065年左右才升官,中间差了五十多年,还不算杨文广年轻的时候。按宋朝人平均寿命,中间少了一代人。这空间太大了,说书人随便就能编个英雄故事出来。

虽然《杨家将演义》和《宋史》里的杨家将不一样,但大家更爱听演义里的故事——世代忠义,保家卫国,听着就带劲,毕竟故事里藏着咱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爱国劲儿。


上一篇: 是糊涂了吗-唐文宗为萨满要杀宋申锡 (是不是糊涂了) 下一篇:他和北宋的杨家将有何关系-历史上对于杨再兴事迹的介绍很少 (他和北宋的杨广的关系)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