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来自于这两个人你知道吗-三更半夜-又代表着宋朝的一种现象 (来自于这两个字的英文)

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词却是源于两个人,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半夜,董俨,他俩都是宋太宗时的大名人,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

admin

如今的“三更半夜”,大家都知道是说夜深了。但你知道吗?这个词最早其实是两个人——宋太宗时的“陈三更”陈象舆和“董半夜”董俨。

《宋史·赵昌言传》里写着:“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灏)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就是说,宋太宗那会儿,有几个人特别玩得来——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灏,还有赵昌言。他们天天往赵昌言家里跑,一聊就聊到深更半夜,谁都不舍得走。时间长了,京城里的人就给他们起了外号:陈象舆叫“陈三更”,董俨叫“董半夜”。

那古人为啥管深夜叫“三更”“半夜”呢?得从他们怎么算时间说起。白天他们说“几点钟”,晚上就讲“几更”或“几鼓”,完全不是一个说法。

来自于这两个人你知道吗-三更半夜-又代表着宋朝的一种现象 (来自于这两个字的英文)(图1)

现在咱们看古代的钟楼鼓楼就知道了。那时候城里都有这俩玩意儿,早上敲钟报时,所以白天叫“几点钟”;晚上打更报时,一夜分五更,除夕那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么来的。

晚上有更夫打梆子报时,所以晚上叫“更”;也有地方用打鼓,所以也叫“鼓”,“几更天”“几鼓天”都是这么来的。咱们常说的“晨钟暮鼓”,指的就是早上钟响,晚上鼓鸣,报时嘛。

《红楼梦》里大观园过元宵那回,写得特别清楚:“天没到二鼓,演的是《八义》里的《观灯》;三更时,贾母听完女先生说书;四更时,凤姐的笑话讲完,元宵节才算散了。”这“更”“鼓”用得,多明白。

古人的一更是晚上7到9点,二更9到11点,三更11点到凌晨1点,四更1到3点,五更3到5点。三更正好是子时,半夜最冷的时候,所以贾母后来会说“怪道寒浸浸的起来”。

贾母说这话的时候,已经四更了,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凌晨三点左右,贾家元宵节能玩到这时候,得多热闹啊!

那“三更半夜”能变成咱们现在常用的词,还得说说宋朝的夜生活。宋朝这夜生活,比前朝可开放多了。要是放在唐朝,夜市闹到三更半夜?想都别想,唐朝有宵禁。

唐朝有《宫卫令》,说每天晚上“闭门鼓”一敲(大概就是晚上六七点),街上就不准有人溜达了;早上“开门鼓”没响(五更三点,凌晨四五点)出来,就算“犯夜”,打二十大板。多严格啊!

来自于这两个人你知道吗-三更半夜-又代表着宋朝的一种现象 (来自于这两个字的英文)(图1)

结果宋朝一来,这些律令全废了,宵禁直接取消,宋人想玩到多晚都行。有诗说“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樊楼是宋朝有名的夜市,灯火通明到半夜,这环境,“三更半夜”想不流行都难。

对了,这里说的“点”不是“小点”的“点”,是古代一种乐器,长得像小铜钟,中间鼓出来,两边有孔。更夫拿绳子穿起来系手上,报时就用手打它。时间长了,“点”就成了计时单位。咱们现在说“打点”,其实最早就是这么来的,更夫“打点”报时嘛。


上一篇: 要交两份税-宋朝这个村庄归两个国家管-人口却有增无减 (交两份个税违法吗) 下一篇:就能明白南明为什么不能像南宋能偏安半壁江山-看完这四点 (就能明白南明的句子)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