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却让清朝走向灭亡-一次-促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鸦片战争-黑船事件 (片段中清清楚楚出现了两次表明什么)
当清朝以,中央之国,、,天朝大国,自居的时候,日本还只是一个跼处一隅、国内群雄割据、没有统一政权的,蕞尔小国,日本当时大致和中国同样封闭、落后和贫穷,但是,不同的是,两次鸦片战争都没有让清政府彻底,清...
清朝那会儿还觉得自己是“中央之国”,“天朝大国”牛得很,日本呢,就是个窝在角落里、军阀混战、连个统一政权都没有的“蕞尔小国”。当时两国差不多,都封闭、落后、穷得叮当响,但不一样的是,两次鸦片战争都没把清政府彻底打醒,日本倒好,被“黑船事件”这么一吓,立马就紧张起来了,危机感拉满。
鸦片战争刚打完没多久,日本就被美国人的炮舰政策给硬生生敲开国门了。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带着4艘军舰,从上海直接开进了东京湾。这事儿在日本引起的震动,跟13年前英国军舰开到大沽口差不多。德川幕府一看佩里递来的国书,直接懵了,态度软得不行,说等明年再回话。
这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蒸汽动力美国战舰,被漆得黑漆漆的,所以叫“黑船事件”。第二年佩里又来了,这次带了7艘船,装备更精良。德川幕府被这么一吓,只好乖乖答应美国人的条件,签了条约,开国了,200多年的锁国政策就这么泡汤了。
到1858年,日本跟美国、英国、俄国、法国、荷兰签了十来个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该占的便宜都占上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租界(居留地)……除了没割地赔款,日本“享受”的“待遇”跟中国一模一样。这5年里,日本一点没抵抗,倒也不是幕府多能打,真打起来估计也跟中国一样惨。但开国后的这些刺激,反倒成了日本另一类催化剂。
有首用蒸汽机日文谐音“上喜选”写的狂歌,说得特形象:“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破太平梦,彻夜不能眠。”这战舰啊,就像“浓茶”一样,把日本人给彻底刺激清醒了,整宿睡不着觉地奋斗,结果就是日本历史的大转折——明治维新。
“黑船事件”之前,日本统治者跟清朝一样,特怕西方传教士,觉得传教就是侵略手段,所以各种限制。从德川家康开始,到秀忠、家光,限制越来越多,1639年总算把锁国体制搞定了。
锁国政策具体是啥呢:1. 严禁基督教;2. 日本人不准出国,在国外的也不准回来;3. 除了发誓不传教的荷兰人、本来就不是基督教的中国人,其他外国人别想进来;4. 荷兰人和中国人来贸易,只能在长崎一个港口;5. 荷兰人来了必须住长港外的小岛(叫出岛,才3969坪大),不准跟老百姓接触;6. 任何跟基督教有关的书,不管是中文还是外文的,一律不准进。这就是日本的“锁国政策”。
从1639年到1853年佩里强行敲门,锁国了200多年。但西方文明从15世纪末就开始扩张了,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一爆发,扩张得更猛更快。所以18世纪末开始,日本的锁国政策就老被西方世界挑战。
1844年,鸦片战争刚结束两年,荷兰国王写信给日本将军,劝他开国,还说了清朝怎么惨败的,说日本虽然还没遭这罪,但灾难说来就来,赶紧放弃锁国吧。结果幕府以“锁国是祖法”为由,拒绝了。美国派佩里来之前,也通过荷兰传过话。1844年荷兰提醒了,1852年美国警告了,幕府压根没当回事,还半信半疑。英美派舰威胁开国时,沙皇尼古拉一世也搞南下扩张,想来日本分一杯羹。
强敌一个个上门,幕府除了开国,没别的选了。1854年3月31日,美日在横滨签了“日美亲善条约”:1. 日本开箱馆(就是函馆,在北海道南端)和下田(静冈县伊豆半岛南端)两个港口,给美国船提供粮、水、煤;2. 美国可以在下田派领事;3. 美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这下“闭关政策”彻底完蛋,德川幕府关了200多年的国门,被佩里给撞开了。
被佩里撞开的国门,再也关不上,而且越开越大,其他西方列强也跟着来了。1854年11月签“日英亲善条约”,1855年2月签“日俄亲善条约”,1856年1月签“日荷亲善条约”。经过佩里“黑船”这么一冲击,幕府才发现日本国防有多脆弱,眼睁睁看着外国舰队耀武扬威、挑衅,只能忍气吞声签条约,所以赶紧充实军备、加强海防,成了当务之急。
日本是岛国,海防多重要不用说了。但17世纪德川幕府搞锁国时,就下令各藩不准造500石以上的大船——反正谁都不准出国,要那么大船干啥。200多年后,日本连像样的船或军舰都没了。当时能不能有蒸汽船,直接关系到海防。
幕府从荷兰那儿得到建议:1. 日本这地理条件,必须搞西式海军;2. 帆船军舰过时了,现在是蒸汽军舰的时代,而且西欧新军舰不用船舷两边的外轮,用船尾的螺旋桨;3. 要培养海军军官士兵,得办海军学校,或者派人去国外留学,荷兰愿意帮忙;4. 海军学生得学数学、天文、物理、化学这些基础,还有测量、机关术、造船术、炮术这些军事科学。
幕府商量后定了三件事:1. 向荷兰订3艘蒸汽军舰;2. 建洋式海军;3. 请荷兰派老师帮忙办海军学校。荷兰独占日本200多年贸易,眼看美英俄要分蛋糕,赶紧跟日本搞好关系,想少损失点。日本就这么建起了自己的海军,虽然比不上西方,但在非西方国家里,也算数得着的了。
日本开国后,慢慢意识到西方多先进、自己多落后,他们明白:要想抵御外侮,就得了解外国,而了解的前提就是亲自去国外看看。岩仓使团出国,就是日本从古代走向近代的开端。西方的科技和制度文明,给日本转型、走资本主义道路,添了把大火。
日本史学家基本都承认,安政五国条约的失败,是今天日本成功的“妈”。就像人这辈子总得摔跟头一样,一个民族在历史上也会栽很多次。对日本来说,真正的失败者是德川幕府和它的锁国政策。日本一开始的失败带来了灾难,但时间这东西,会给任何民族东山再起的机会。
把视野放宽、拉长时间,历史学家的价值观也会变。日本这事儿说明:避免交战、减少损失,也算明智的选择;就算签了不平等条约,也不一定就完蛋。失败的民族还有机会再辉煌,关键看战后能不能发奋。一个民族战败不可怕,怕的是战败后不是想着“制夷”,而是“顺夷”,那啥前程都没了。“天朝大国”在鸦片战争中输得惨,但引起的震动,还不如东京湾那4艘“黑船”大。
现在的人对两国的差异分析了很多,最直接的是:清朝战后没振作、没彻底革新,清军将士的血白流了。一个失败的民族,战后要是能好好反思、改弦更张,就是对牺牲者最大的尊重,清军的血也就没白流。但清朝统治者根本没从“天朝大国”的梦里醒过来,还是老样子,跟啥都没发生似的,这才是大清最“血的教训”。
在横须贺,当年美国黑船上岸的地方,立着块纪念碑,上面有伊藤博文写的“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伯理上陆纪念碑”。日本人觉得,他们能有今天,跟伯理来访关系不小。日本启蒙者福泽谕吉写过一句话:“嘉永年间(1848~1854),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心头燃了把烈火,这火一旦烧起来,就再也不会灭。”
中国人看伯理用坚船利炮强行开门,觉得是耻辱,日本人却觉得这是振兴的契机。近代日本以岩仓具视为首的大使团,包括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这些革新派,1871年12月到1873年9月,花了两年时间跑遍了欧美12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工业、文化和生活水平,让使团成员们“始惊、次醉、终狂”,震动特别大。
外来冲击加上日本自己的文化传统,搞出了明治维新。革新派励精图治,费了好大劲儿,废除了西方强加的不平等条约(领事裁判权、居留地权、协定税率、片面最惠国等),成了主权国家,搞“殖产兴业”发展工业,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路。从这时候起,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就分道扬镳了。
英国史学家威尔斯说过:明治维新前,日本在世界历史上没啥存在感。但明治维新后,日本“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把文化和组织结构提高到欧洲列强水平。人类历史上,从没哪个民族像当年日本那样阔步前进”,“它完全摒弃了亚洲几乎无可挽回、永远落后欧洲的说法,让欧洲的一切进步相比之下,都显得慢吞吞”。
日本学者小山弘健说:因为明治维新,“不到半个世纪,日本从封建的闭关自守和半从属状态,突然在国际竞争场里冲到了最前列,这历史甚至被称为‘世界史上的奇迹’”。日本史学家井上清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比作“东方的彗星”,“像彗星那样登上历史舞台,半个世纪后,又像彗星那样消失了”。改革是日本历史发展的动力,明治维新让日本第一次经济腾飞,转型后的日本,又因为侵略战争悲惨坠落,战后改革又从废墟中起飞,所以日本近现代史,跟改革基本是绑一块的。
《共产党宣言》说:资产阶级因为生产工具改进、交通方便,把所有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里来了。它商品价格低,是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仇外心理的重炮。它逼所有民族——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变成资产者。明治维新就是在这么个不由人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而且是在“不想灭亡”的前提下走上资本主义路的。
日本人民在这场斗争中,推翻了260多年的德川幕藩统治,抗拒了西方殖民侵略,胜利取得民族独立,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转折点。明治维新成功后的资本主义发展,让日本成了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近代国家,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行列。这巨大变革,不仅对日本、对亚洲影响都很大,是日本历史划时代的大事,也是日本近代史的起点。
但明治维新后,日本政治、经济里还留着大量封建关系,封建残余不少,农民土地问题没解决,地主阶级一直掌权。下级武士在新政府里占着要职,握着军权,捧着天皇当头头,用神权统治。所以日本地主资产阶级专政,从开始就特反动,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勒索50万两白银“赔偿费”;1876年,用武力逼朝鲜签不平等条约,抢了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1879年,吞并琉球,改成冲绳县。日本开始走军国主义扩张路。列宁说,明治维新后,日本不到半个世纪,就跟美国一样,显示出西欧类型“经济上的(资本主义高度快速发展)、政治上的(代议制度)、文化上的和民族上”的“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基本特征”,成了“新兴帝国主义强国”,进而“压迫其他民族和奴役殖民地了”。
日本摆脱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后,资本主义还没咋发展,就开始侵略亚洲,这就注定了明治维新后,日本肯定会“坠落”。日本的坠落,跟明治维新后的教育关系很大。
明治政府刚成立时,教育对日本经济第一次起飞有积极作用。但后来保守派逼政府颁布《改正教育令》,否定了《教育令》里的自由主义精神,否定了人民参与教育管理的权利,强调“尊祖训、明忠孝、学孔道”的道德教育。这政策和政府压制自由民权运动、禁止学生教员搞政治活动的高压政策,正好配套。
《大日本国宪法》颁布后,日本教育走上国家主义路。1890年,明治天皇颁布《教育敕语》,强化了天皇专制教育体制。“敕语”先说:“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要求国民“尔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这才是“国体之精华”、“教育之本源”。《教育敕语》颁布后,“忠君”等于“爱国”,“爱国”必须“忠君”。
“敕语”目的不光是要加强教育统治,还要对学术、思想、信仰这些国民精神生活 heavy 打压,成了近代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军国主义分子猖獗、国家法西斯化时,这教育体制就成了帮凶。他们用《教育敕语》给国民灌“忠君爱国”“大和魂”“大日本帝国精神”这些,把人民脑子搞麻木,让他们心甘情愿为天皇、为国家送死,成了军国主义的牺牲品。
教育坠落是国家坠落的基础,教育一塌,明治维新后建的这座畸形大厦就更歪了。为了配合军国主义对外侵略,资产阶级政府加强思想统治,给人民灌民族优越思想,鄙视亚洲其他国家。日本大资产阶级还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支持政府发动侵略战争,靠战争发财。甲午战争后,日本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慢慢走上了法西斯军国主义路。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划时代的变革,改变了日本社会性质,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让日本慢慢摆脱民族危机。这么说吧,没有明治维新,就没有今天的日本。同时,明治维新促进日本社会发展、从封建到资本主义的速度,也罕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一般要一两百年,日本不到30年就成了“年轻的进步非常快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不能不说明治维新的作用。
明治维新告诉人们:社会是可以改造的,各种形式的改造都行,只有积极改造,人类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明治维新绝不是“真善美”的,因为它完成的任务,就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没放弃压迫奴役,更没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尤其是走上资本主义路后,马上奴役压迫亚洲邻国,把本民族的独立强盛建在侵略别国基础上,就更不值得学了。
明治维新是复杂的历史过程。有被迫的选择,也有进取的追求;有革新除旧,也有保守复旧;有值得称道的经验,也有该吸取的教训。抚今忆古,明治维新留下的不全是成功经验,那些该吸取的教训,似乎更值得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