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还是...-明朝的庚戌之变究竟是谁之过 (严嵩还是严蒿)
庚戌之变的起因是由于明朝和蒙古俺答部落之间互市的中断,明成祖时期朱棣在明朝边防宣府、大同一带设立卫所,中断了和蒙古各部的互市贸易,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蒙古各部通过互市贸易逐渐做大做强,与明王朝为敌,成祖...
庚戌之变这事儿,得从明朝和蒙古俺答部落那中断的互市说起。明成祖朱棣当年在宣府、大同一带设卫所,断了和蒙古各部的互市,就怕他们通过贸易做大,跟明朝对着干。他后代们一直守着这规矩,明蒙边贸就这么一直卡着。
到了16世纪中叶的嘉靖朝,蒙古土默特部崛起了,首领俺答汗找明朝要开互市,结果嘉靖皇帝朱厚熜直接拒绝,还把蒙古使臣给砍了。俺答汗这下脸挂不住了,嘉靖二十九年就开始带兵打大同。这次可不是抢东西那么简单了,他是想狠狠揍宣府、大同一带的明军,逼嘉靖答应互市。可土默特部就一个部落,兵马有限,明朝地盘大,九边卫所加起来30万兵,宣府、大同一带就有10万,这差距也太悬殊了,俺答凭啥敢这么干?
这事儿的原因说出来挺扎心:吃空饷!
自打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边虽然老被蒙古骑兵骚扰,但大规模战事很少,到了嘉靖朝,军备废弛得厉害。边防军总兵虚报士兵数量,吞粮饷的遍地都是,光宣府、大同两府就虚报了近一半的空饷,再刨掉逃兵和老弱病残,能打的兵不到两万。就算这两万卫军,跟俺答骑兵周旋一下也还行,但当时的宣大总兵仇鸾,就是个游手好闲的官宦子弟,官位是给内阁首辅严嵩塞钱买来的。
俺答打大同的时候,贪生怕死的仇鸾居然重金贿赂俺答,求他别打大同,想保自己。这么一来,俺答的作战目标全变了,本来要打大同的骑兵,转头就直奔京师去了。
俺答汗(1507年—1582年),16世纪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重要首领
明朝经营大同这么多年,本来两万边防军拼死一战,胜负还不好说。但仇鸾这货避战,俺答大军直接绕过大同,从古北口长城一路南下,直逼京师。可能有人觉得,北京是首都,防御肯定比大同严,俺答南下肯定会被拦住,没那么容易。可战事发展就是这么邪门。
熟悉地理的都知道,从古北口入关到北京,得经过怀柔、顺义、通州,这三城在明代都是拱卫京师的重镇,按理说该有重兵把守。可当时的军队已经烂到根了,和宣府、大同一样,京师周边军镇几乎不设防,军备松弛,有本事的全跑了,剩下的都是老兵油子,平时耍耍还行,真打起来跑得比谁都快。俺答大军一来,三镇守军一触即溃,蒙古人没遇到什么阻拦就打到了北京城下,沿途烧杀抢掠,老百姓遭了大罪。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北京城内的禁军总该是帝国精锐吧,守着皇城和皇帝的亲军,不至于那么不经打吧?说到这,我只能苦笑:天下乌鸦一般黑。全国兵营吃空饷,中央禁军也一样,号称20万,实际也就四五万,一半老弱病残,另一半是提督大臣家的家奴,还缺甲仗兵器,几乎没战斗力。靠这些人守京师?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情况比明英宗时期于谦打北京保卫战时还凶险。
前线的军报像撒纸片一样飞进内阁,严嵩拿着塘报发呆,问啥都不吭声。内阁次辅徐阶坐不住了,赶紧票拟,以嘉靖名义调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府五万精锐进京勤王。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勤王部队集结行军得一个月,这期间京城的防务得靠禁军自己扛,所以得严嵩拍板了。严阁老早就恨死仇鸾这扶不起的玩意儿,这事抖出来,他也得完蛋。但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京师朝不保夕,得先救急,自己的破事只能见机行事了。
怎么办?严嵩这时候想起个人:新任直浙总督胡宗宪,还在京师等吏部任命。胡宗宪是严嵩的学生,深通兵法,内阁调他去东南就是看他会用兵,能对付倭患,关键是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严党”。老师有难,他肯定得救。于是胡宗宪被紧急招到兵部,和兵部尚书丁汝夔一起见严嵩。严嵩给他的命令很简单:协助丁汝夔守京城,不惜一切代价挡住俺答大军。
指令简单,做起来太难了。在勤王大军到之前,兵部得带着残破禁军守北京一个月,胡宗宪心里比谁都清楚,靠这些兵油子、兵痞子守北京?简直是做梦。他务实,给丁汝夔提了两条建议:第一,把京城监狱死囚拉出来组成敢死队,给食物兵器,守城就免罪,阵亡发安家费;第二,把进京赶考的武举考生组织起来编入军队,给机会报国,守城成功免试录用。死囚加武举考生破万,不仅扩充了兵员,而且奖罚分明,守城将士士气高涨。
这招果然管用,一个月里,俺答大军围着北京九门猛攻,明军誓死抵抗,就是攻不进去。胡宗宪的妙招不仅救了严嵩,更救了大明朝。但明军的抵抗激怒了俺答,他命令大军在京郊大肆劫掠,老百姓苦不堪言。话说俺答在京郊抢的时候,九边七府的勤王部队早就驻扎在附近,为啥不跟俺答交手,任凭他们抢百姓?难道忘了使命?其实,明军不战的原因还在严嵩和仇鸾身上。
咱们先看兵部任命谁当勤王总指挥——没错,就是一个月前驻守大同的仇鸾。就是他贪生怕死,重贿俺答,才让首都遭此大难。这罪魁祸首怎么摇身一变,不仅没被法办,反倒成了勤王大军统帅?难道兵部尚书丁汝夔疯了吗?其实这和丁尚书关系不大,不是他想用仇鸾,更不是边关没人可用,是不敢不用。内阁严嵩给兵部下了死命令:用仇鸾!
为啥必须用仇鸾?他和严嵩关系太硬了。严嵩、严世藩父子收了他多少好处不好说,但据说严嵩费尽心思弄到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就是仇总兵送的。从这点看,严、仇俩人现在是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仇鸾要倒,严嵩也快完蛋了,所以他必须让仇总兵戴罪立功,想办法给他脱罪。
再看丁汝夔的政治立场,他是前任首辅夏言举荐的,夏言和严嵩争权多年,嘉靖中期严嵩扳倒夏言独霸内阁,对夏言举荐的人自然没好感。丁尚书为了保自己的官位,事事小心,不敢得罪严嵩,仇鸾是“严党”,身边还有胡宗宪盯着,他能怎么办?只能听之任之。
那仇鸾统帅的五万勤王军队战斗力到底咋样?一个字:烂!九边多年无战事,军备废弛,将领多是升官发财的跳板,临时带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凝聚力极差,说白了就是凑数,根本没战斗力。仇鸾带着这样的兵,自然不敢跟俺答接战。正发愁呢,内阁军令下来了:不许跟俺答接战,因为朝廷正在和俺谈。
谈啥?咋谈?严嵩已经给嘉靖定了调:答应俺答的互市要求,每年给钱粮援助。但俺答要的钱粮太多,以内阁次辅徐阶为首的阁僚强烈反对,嘉靖也觉得不能便宜这些夷狄,所以先同意开马市,全面互市和钱粮数量等俺答退兵,再让大同巡抚去谈。
就这么着,两个多月的庚戌之变才算告一段落。后来明朝和俺答的盟约改了几次,因为互市范围和钱粮额度争执不下,俺答又发动了几次小规模侵扰。但随着李成梁、戚继光这些边关名将崛起,加上兵部尚书张居正搞军制改革,俺答的军事优势越来越弱。直到庚戌之变20年后的隆庆四年,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明朝全面对俺答开放互市,军事争端才算正式停了,长城周边的百姓才算安稳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