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这个战争不断的年代-诞生了哪些有勇有谋的军团 (在三国中)
在这个战争不断的年代,除了出来很多优秀的军事家,也少不了有勇有谋的军团,战争是需要团队合作的,正是有了这些优秀的团队,才使得三国历史更加的震撼人心,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那会儿,打打杀杀不断,不光出了不少厉害的军事家,更攒下了一支支有勇有谋的军团。打仗嘛,靠的就是抱团儿,这些队伍一出来,三国那段历史就显得格外带劲。今天就随便聊聊几支让人印象深刻的精锐部队。
1、陷阵营
陷阵营这支部队挺特别的,人不多,但打起仗来跟疯了一样。头儿是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高顺带的那七百多人,号称千人,铠甲都精炼整齐,每次打仗没打不赢的,所以叫“陷阵营”。说到高顺这人,也挺有意思,“清白有威严,不喝酒,不收礼”,在吕布那帮反复无常的部下里,算是一股清流。

高顺最出名的是“忠”。吕布被灭了之后,他二话不说,伸脖子就让人砍了,这在吕布阵营里可少见。曹操当时杀吕布手下的人,除了劝降不动的,也就高顺一个(陈宫是因为太了解曹操,不得不杀)。吕布确实不是当帅的料,明知道高顺能打,却老不用他,后来把兵都给了魏续,打仗了又让高顺带魏续的兵,高顺也没一句怨言。吕布的结局,也算把这支精兵给带没了。
2、丹阳兵
丹阳兵是陶谦的老底子,陶谦自己就是丹阳人,作为徐州的老军阀,他手下没几个厉害的战将,但靠着这支丹阳兵,也能跟曹操这样的大佬掰掰手腕。“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说白了就是那地方的人天生能打。刘备帮陶谦的时候,陶谦送了他几千丹阳兵,后来刘备到处打仗,带着的就有这支兵。剩下的丹阳兵在曹豹手里,还引发了吕布抢徐州的事儿,估计吕布手下后来也有不少丹阳勇士。后来广陵太守陈登(元龙)手下,就剩了点丹阳兵,居然把小霸王孙策的渡江 attack 给打回去了!从刘备、吕布跟曹操的硬仗来看,丹阳兵跟廓尔喀部队似的,能吃苦,能打仗,有点项羽那八千江东子弟兵的意思。
3、白耳兵
白耳兵,刘备的亲卫队,刘备本身就是个老兵痞,他身边的白耳兵自然也是久经沙场。带队的叫陈到,字叔至,汝南人,跟着刘备打了一辈子仗,蜀国建立后封了亭侯、征西将军,帮李严守白帝城。《三国志》里夸他“征南(赵云)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列”。夷陵之战刘备输了,陈到和傅彤断后,傅彤战死,陈到带着几百白耳兵,几百杆枪硬是挡住了吴军的追杀,这战斗力,绝了。
这位蜀国猛将,在《三国演义》里居然连名字都没有,挺奇怪的。他本来是刘备手下仅次于赵云的悍将,可能罗贯中给蜀国写的猛将太多,超出了史实,只好委屈陈到了。历史上陈到“名位常并赵云,俱以忠勇之将称”,有了赵云这么个典型,罗贯中可能写的时候把俩人合了,所以陈到的威猛,只能在赵云的影子里露一露。
4、白马义从
沮授当时当监军,跟公孙瓒说:“瓒喜欢白马,好几次骑着白马打垮敌人,敌人都叫他‘白马将军’。所以选了三千精锐,都骑白马,叫‘白马义从’,用来充实禁卫军。”在三国的战场上,“白马义从”就像颗流星,是公孙瓒的精锐骑兵,可惜辉煌太短,界桥之战就被袁绍的大将鞠义给灭了。公孙瓒是跟北方少数民族打仗打出名的,使双头铁矛,《后汉书》里写:“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人互相传话,都躲着‘白马长史’。”后来白马义从扩大了规模,威震塞外,乌桓人甚至画了公孙瓒的像,骑马射,射中了就喊,从此乌桓人跑得远远的。
可惜啊,界桥之战公孙瓒碰上了克星鞠义,白马义从从此一蹶不振。瓒看鞠义兵少,就放马想冲过去,结果鞠义的兵都躲在盾牌下不动,等离几十步远,突然一起站起来,扬尘大喊,往前冲,强弩像下雨一样射,中了的必倒,当场砍了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的头一千多。瓒的军队大败,跑得连营都回不去了。这是个典型的用弓弩打骑兵的例子。有资料说赵云本来是白马义从的,也算给这支精兵留了种子。顺便说一句,《英雄记》里写袁绍听到白马义从,说:“他有‘白马义从’,我有‘大戟士’,怕什么?”然后喊高览:“你给我去打他!”高览看了半天不说话——那袁绍的“大戟士”,是不是也是他军中的一支精锐呢?
5、无当飞军
所谓无当飞军,是诸葛亮平了南中之后,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建的蜀汉劲旅,跟刘备的王牌军白耳兵、西凉马氏军团并称,一时风头无两。这军队挺有特点,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有点像法国的外籍军团,算是职业雇佣军。
蜀汉原来用过三苗后裔的武陵蛮(从河南南迁的,不是西南夷),打吴国的时候大显身手,连甘宁都死在他们手里。七擒孟获——当然主要是象征意义——诸葛亮更发现南中少数民族能打。这也不奇怪,历史上农耕民族普遍不够狠,游牧、渔猎民族往往好勇斗狠。
南中战争结束后,和平了,这些剽悍的战士没活干了,留在南方肯定是个大麻烦。想想抗战后台湾的二二八事件,带头的就是从日军复员的台湾籍高砂部队。所以诸葛亮搞了箭双雕的政策:征少数民族战士进蜀国政府军,经费让当地豪强出。为了防南方势力再起来,诸葛亮不惜代价,把南中的精兵、青羌一万多家迁到蜀地,编成五部,所向披靡,叫“飞军”。这就是无当飞军的来历。这些兵到了蜀郡,就成了军户,世代当兵,成了职业军人。当时成都和南中繁华程度差远了,南中少数民族向来崇拜勇士,所以每次有缺,南边的人都争着来,刺血报名,把这当荣耀。跟英国军队在尼泊尔招廓尔喀雇佣军似的。
6、虎豹骑
虎豹骑是曹操最精锐的部队,历来都是曹家人当头儿,比如曹真、曹休、曹纯。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曹家人,虎豹骑让曹家人带,可见多重要。《魏书》里说:“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精锐程度可见一斑。
虎豹骑的战绩:建安九年(204年)南皮之战,杀了袁谭;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斩了乌桓单于蹋顿;建安十三年(208年)长坂坡,打垮刘备;建安十六年(211年)大破马超的关西军团;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在下辩打败张飞和吴兰。
《后汉书》说曹操的军队最高指挥机关叫“霸府”,军队分三块:中央军(姑且这么叫,不是国民党的)、地方军、屯田军。地方军是州郡守军,屯田军是边防军。中央军又分内外,外军是驻在外地但归曹操直接指挥的,中军叫武卫营,是京城和皇宫的禁卫军,曹操的直属部队,大概十万人。中军里最核心的就是虎豹骑,一部分保护曹操和霸府,一部分守皇宫,统领多是曹操亲戚,叫领军将军,曹仁、曹纯都干过。比如《魏书九·夏侯曹传第九》说曹纯“初以议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从围南皮”。其他资料也多,虎豹骑肯定存在,而且绝对是曹操最强的军队。
7、西凉骑兵
我们习惯叫马超的骑兵“西凉铁骑”,但其实西凉骑兵基本是轻甲,该叫“西凉轻骑”。西凉轻骑机动性很强,一是西凉出好马,二是他们轻装。西凉轻骑能远程作战,但不用弓箭,用罗马式标枪。这玩意儿命中率不如弓箭,但分量重,能给穿重甲的士兵(包括虎豹骑)造成伤害。另外,西凉轻骑灵活,平原作战能老骚扰敌人,敌退我进,敌进我退,等敌人松懈了,突然搞小规模冲锋,扰乱阵型,甚至“斩首”。这就是曹操为什么要抢着建土墙的原因。西凉轻骑里有很多西羌和匈奴士兵,用游击战术很顺手,只要不打城,在平原作战(雍凉、并幽这些地方),西凉骑兵正面交锋很少输。
8、虎卫军
曹操拥立献帝后组建的军队,由典韦、许褚带领,都是精心挑的勇士,特别精锐。这军队战功赫赫,好几次救曹操于水火。战斗力不用怀疑,打仗时老冲锋陷阵。典韦在宛城护主时,他手下十多个校尉“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许褚的手下很多都是当初跟着他投军的侠士,跟着打仗,立了不少功,后来不少人被封将军,甚至封侯。虎卫军不是那种冲锋陷阵的部队,是曹操的保镖队,就像现在的特勤。《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里写:“……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跟着曹操打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正史里有“虎士”的记载,就是“虎狼之士”,武艺高强的人。这些虎士由许褚带,许褚后来被封虎卫中郎将,“虎卫”就这么传开了。演义里的虎卫军,就是正史“虎士”演变来的,罗贯中给这帮“虎士”起了个“虎卫军”的名号。
这些军团能在那么多小队伍里冒尖,自然有它们的过人之处。也正是这些军团拼命,他们的将领才打赢了那么多仗,历史得记着他们。